中國不是國際“熱錢”避風港

2012-10-31 14:20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專家表示,未來我國不會有大規模“熱錢”涌入危險。首先,美國QE3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影響有限;其次,在後危機時代,各國金融監管更趨嚴格;再次,中國目前存在資本管制;最後,“熱錢”往往會涌入存在資本泡沫的地方,而我國目前並不存在經濟增長泡沫。

  記者萬荃受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影響,“熱錢”已經在東南亞以及香港活躍近一個月。有市場人士擔憂,“熱錢”通常以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因此當香港市場囤積大量“熱錢”的時候,下一個目標也許就是中國內地。針對上述熱點問題和市場擔憂,本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專家明確表示,中國不是國際“熱錢”的避風港,內地不會成為“熱錢”下一個攻擊的目標。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此外,9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外匯佔款總計人民幣25.771萬億元,比8月份的外匯佔款增加人民幣1306.8億元,結束了此前兩個月減少的局面。當被問及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將面臨國際遊資的入侵時,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表示,這種情況不可能。他解釋稱,目前我國對資本項目實行高度且全面管制,國際短期資本並不能自由進出中國。自2003年國際上出現人民幣升值論以來,確實國際上有些“熱錢”性質的資金(管理當局將其稱為“異常資金”)進入到中國。通過調研、觀察發現,這些資金主要是通過貿易、個人匯款、FDI以及相關的外債等方式或渠道混入中國,無論哪一種方式或渠道進入內地,都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時間內能實現的。也正因為如此,多數嚴謹的研究人員將其與國際上常見的“熱錢”相區別,稱其為“熱錢”性質的資金或其他説法,而不是直接稱為“熱錢”。對於外匯佔款增加的原因,趙慶明認為,今年9月份,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重新恢復到千億元的規模,主要是中國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由此前的貶值預期轉向升值預期,企業和個人由此前的偏向持有外匯轉為賣出外匯轉持人民幣所致。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匯存款平均每個月增加接近200億美元;今年9月份,不僅未增反而減少了12億美元,這正好解釋了9月份新增外匯佔款的來源。

  採訪中,業內專家普遍表示,“熱錢”對內地不存在威脅。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賀力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連線採訪時表示,目前尚無顯著規模的“熱錢”流入,而且未來我國也不會有大規模“熱錢”涌入的危險。他解釋稱,首先,美國QE3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的影響有限,QE3從規模上看,要小于QE2,而且QE3主要功能是穩定美國國內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其次,在後危機時代,各國金融監管明顯更趨嚴格,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行為受到約束,貨幣創造的功能受限;再次,中國目前存在資本管制,中國不是國際“熱錢”的避風港;最後,“熱錢”出於套利的本質需求往往會涌入存在資本泡沫的地方,而我國目前並不存在經濟增長泡沫。

  除從上述國際因素分析外,也有專家從國內因素分析“熱錢”大規模衝擊我國內地不具備可能性。趙慶明分析説,中國不可能像日本、香港等已經實行了資本項目開放的國家和地區那樣,在短時間內會有海量的海外遊資進入。通過對過去的觀察和研究發現,“熱錢”性質的資金進入內地基本上是細水長流,這與中國仍然對資本項目高度管制有關。雖然2007年是中國外匯儲備增加最多的一年,但全年也僅增加了4600多億美元,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正常的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形成,“熱錢”性質的資金只有一部分,平均到12個月,每月的流入量並不大,相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規模來説就更小了,所形成的衝擊也有限。當然,過去幾年外匯儲備增加較快的時候,貨幣當局也非放任不管,除了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票等措施對沖掉過多的外匯佔款外,也加大了對國際收支中異常資金的監控和查處力度。

  賀力平同時表示,不排除偶爾有一部分投機性和套利性資金進入我國內地,但其不足以對我國經濟造成危害,無需過分擔憂。

  有關專家建議,儘管不會出現像個別人所説的“熱錢”已經再度涌入、“熱錢”囤積香港是為了以香港為跳板伺機進入我國內地,但是對於“熱錢”或者説異常資金流入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監管部門應該對“熱錢”流出的主要渠道加強監控,對於不合法的外匯收入應該加大處罰力度,決不姑息。最近幾年,“熱錢”流入有所減少除了國際大環境有利外,與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也是分不開的。除此之外,趙慶明還認為,對於“熱錢”確實需要疏導,尤其是要管理好市場預期。人民幣外匯市場仍然是一個缺乏深度和廣度的市場,仍然不夠成熟,市場的預期容易一邊倒,要買都買,要賣都賣,容易導致企業和個人要麼囤積外匯,要麼將外匯視為燙手山芋而都急於賣出,這也容易招致國際遊資集中流入或者流出。要改變這種一邊倒的預期,除了輿論的正確引導外,還應該進一步增加外匯交易品種和交易主體,弱化或取消外匯交易的實需原則,更應該允許賣空機制的存在,沒有一定的外匯交易規模,市場不可能成熟。成熟的外匯市場也是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所需要的條件之一。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