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市場“關卡”拆除 銀聯VISA新博弈開局

2012-09-14 09:20     來源:時代週報     編輯:王偉

  VISA與銀聯的多年恩怨,終於接近尾聲。

  今年7月,WTO通過其官方網站發佈專家組報告,認定中國銀聯強制要求所有在國內發行的支付卡加入銀聯網路並附帶其標誌,以及強迫所有支付終端使用銀聯網路的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定。

  8月31日WTO發佈的最新裁決顯示,中國放棄了應訴或上訴。根據多位銀行卡組織人士的解讀,銀聯以外的其他卡組織將被允許在中國境內發行獨立人民幣支付卡。

  本報記者從一位接近銀聯的人士處了解,商務部和央行將牽頭修訂相關條款,調整方案何時出爐,目前尚沒有時間表,而具體內容更是不得而知。而據國泰君安高級經濟學家、前中國銀聯研究員林採宜介紹,從邏輯上推斷,外資會強烈要求央行率先開放轉接市場,其次是發卡市場。至於收單市場,目前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外資是否願意進入不得而知,預計對外開放的壓力不是很大。

  十年恩怨

  老牌的VISA跟年輕的銀聯,最初也一起走過了一年多的蜜月期。

  中國銀聯于2002年3月正式成立,在成立後僅3個月,銀聯就加入了VISA,成為其簽約的收單機構。VISA通過與銀聯組建合資公司落地中國市場,同時帶有“銀聯”、“VISA”標誌的雙幣卡快速增長。

  “雙幣卡的推出,打破了國際卡組織原先在中國市場推廣的瓶頸,從而有機會通過銀聯實現對中國市場的滲透。”上海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教授曾這樣告訴本報記者,另一方面,新生的銀聯也需要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標準體系來為自己鋪路。

  正是這一安排為日後長達數年的爭奪埋下了伏筆。

  在VISA的理想勾畫中,彼時的銀聯在境外並無網點,因此雙幣卡在境外只能通過自己的通道清算,可以帶來滾滾利潤。然而,銀聯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裏迅速壯大,不僅牢牢保持國內的人民幣清算市場,還慢慢逼近VISA的海外勢力範圍。

  “在海外市場,銀聯通道迅速得到境內持卡人的追捧。”浦發銀行信用卡部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銀聯‘境外刷卡消費,境內人民幣還款’這一招,比VISA經美元轉換的清算模式,節省了1%-2%的兌換費,這對境內持卡人有很大吸引力,大家在境外也越來越多地使用銀聯通道。”

  VISA有關人士曾對媒體稱,雙幣卡在國外也走銀聯通道,造成雙幣卡走VISA通道的海外交易量不足銀聯的1/5。

  這是VISA所不能容忍的。2010年6月,VISA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當年8月1日起,各銀行在處理VISA與銀聯共同發行的聯名卡國際支付交易時,不要使用中國銀聯的網路,同時將對境外違規收單銀行採取懲罰措施。

  但在經歷封殺、抗議、競爭、對峙後,VISA並未能成功打壓銀聯的海外結算通道,卻變相引發了中國消費者對於銀聯發行的非VISA卡的關注。以交易量計,銀聯已成為國際上僅次於VISA和萬事達的第三大銀行卡組織。截至2011年末,銀聯卡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了125個。

  基於雙方談判遲遲沒有進展,當年9月15日,美國方面以“銀聯壟斷”為由,向WTO提出磋商請求,指責中國違反了其向貿易夥伴作出的承諾。5個月後,雙方磋商未果,該項爭端正式進入專家組裁決階段,直至近期WTO作出正式裁決,並以中國讓步而告終。

  有序開放

  “有序開放支付服務市場”將正式提上議事日程,但具體操作上各方並無明確説法。

  “開放支付卡轉接市場,是外資進入訴求最強烈的領域,也是這次WTO訴訟的焦點。”林採宜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過去的幾年,發卡市場、收單市場已經處於充分競爭的狀態。外資卡組織之所以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主要原因是轉接服務市場為銀聯一家,銀聯既是轉接機構又是發卡品牌,利用轉接市場排斥競爭對手是必然的。如果無法打破轉接市場的格局,開放發卡市場實際上意義不大。

  對於開放政策所要考慮的因素,林採宜稱,支付服務是沒有地域疆界的業務,區域限制只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另外,從電子支付的屬性來看,金額限制也是不現實而且沒有意義。唯一可能的,就是在開放時間上會有一些安排。

  “目前最可能的改法是,央行出臺一個關於電子支付提供商準入清算交易的行業標準文件。”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指出,比如規定註冊資本、經營資質等。最終經過徵求意見,並經國務院通過,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支付行業向外資開放是大勢所趨,但開放的過程必須審慎穩妥,一個WTO的裁決不會很快改變行業現狀,但政府會審慎評估開放帶來的風險和收益,給市場各方一個緩衝的空間。

  新的博弈

  接下來,VISA、銀聯將如何應對?

  作為可能的直接受益者,VISA拒絕回復本報記者的有關採訪提綱,此前僅通過其公關公司發佈對外聲明稱,我們看到中美兩國政府在根據WTO的裁決來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依然有一些步驟未結束。VISA期待能通過在中國市場的新的投資與創新,為中國的客戶和廣大國內持卡人提供更好服務。

  中國銀聯相關人士則對本報記者稱,對於“WTO銀聯案”,以商務部發佈資訊為準。

  “對於WTO的判決,銀聯方面早有準備,”一位銀聯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分析稱,今後銀聯將加大發卡規模和結算體系的完善。不過在不少國有大行銀行卡中心人士看來,“目前,銀聯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外卡組織,而是第三方支付。”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央行已經先後四批向200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發放了牌照。銀聯跟商業銀行的轉接業務是穩定的,但對整個收單市場來説,隨著中小客戶的進入,在服務品質和價格方面,第三方支付競爭力更大。

  “理論上來講,電子支付服務市場逐步對外開放後,外資卡組織會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可以發售人民幣支付卡。”西南財經大學中國支付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帥青紅分析,然而就目前來説,要申請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仍有困難,即便外資卡組織申請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依然可能要通過銀聯的網路進行支付清算,出於金融安全的考慮,資金流動渠道也仍然要走央行或者其他國內系統。

  事實上,銀聯還有一個增加自己主動權的利器,即晶片卡“標準”問題。

  據了解,目前,中國正在進行銀行卡的“換芯”(即磁條卡換成晶片卡)工作,而中國銀聯的PBOC2.0標準是中國金融IC卡的統一標準,也已上升為電子支付的國家標準。按照監管部門的發卡要求,若要在中國境內發卡,就必須要遵循銀聯PBOC標準,而非其他國際卡組織推行的諸如EMV遷移標準等。

  事實上,就在WTO發佈專家組報告的第二天,銀聯方面就已對外宣佈,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累計發行金融IC卡4500多萬張。截至今年一季度,銀聯金融IC卡可以在全國97.4%的POS機和50%的ATM機上使用,今年底前全國所有ATM機可以通刷銀聯IC卡。

  理論上講,外資的進入,無疑也將衝擊銀聯的市場地位。但目前外資機構能進入中國市場,分流銀聯的利潤份額,估計要靠有特色的高端服務來捕獲消費者。

  “我個人判斷,VISA、萬事達進入中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轉接網路,然後發卡,把目標客戶鎖定在經常出鏡旅遊、消費和其他商務活動的高端客戶。”林採宜介紹,與銀聯相比,他們的主要優勢是針對高端客戶的服務經驗和全球化的服務網路,成熟的行銷策略等。

  事實上,即便能如願進入中國市場,VISA等卡組織還會有一個比較艱難的投入期,銀聯壟斷地位短期內很難撼動。林採宜還稱,在價格方面,外卡組織受制于全球統一的收費標準,且都是上市公司,利潤約束較強,在價格競爭上遠不如銀聯。

  “預期VISA不會在中國單獨發卡,而會延續以前的和商業銀行合作聯名發行的模式。”一位銀聯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分析,畢竟VISA、萬事達等兩大發卡巨頭在其他海外國家,也都是採用與商業銀行聯合發行的模式發卡。

  事實上,除了傳統的真實銀行卡業務,來自境外的國際卡組織已經“瞄準”中國網上支付和移動支付市場,並開始尋求與國內第三方支付企業之間的進一步合作。萬事達方面就已透露出與第三發合作的意願。

  而國際銀行卡組織自身對中國新興支付市場的佈局也在加快。按照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中東和非洲區資深副總裁陳維忠的介紹,網上支付和移動支付將是萬事達卡在整個亞太地區業務的重點發展策略。

  而VISA也希望重新塑造在渠道上的持續領先優勢。VISA公司中國區創新業務總監李涓曾介紹,會推出跨渠道的數字錢包,“通過網上的無卡支付方式進行跨境交易,只要輸入的卡號是以4開頭,那麼收單銀行就會通過VISA渠道進行支付交易的處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