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正研究並購重組審核與股票異常交易掛鉤制

2012-09-14 08:30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王偉

  信託化與監管協作 郭樹清十月新政重塑機構

  自2011年10月上任以來,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用十個月時間引導的機構發展路線圖,正在日漸清晰。

  此前的9月5日與7日,郭樹清攜證監系統多位高層官員,與包括四大國有銀行、中信集團、PE、信託與陽光私募等金融與投資機構負責人座談,郭氏機構路線圖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從一連兩場座談會上的相關人士意見看來,前一場著重點是落在了希望監管部門打破傳統監管框架下條塊分割的格局,支援金融機構在綜合經營和業務模式上進行有益的嘗試探索上。而後一場的重點則是落在PE與證券投資私募機構的規範化運作與基金參與資本市場方面。

  事實上,兩者的探討,皆是突破了原有的證券期貨系統下傳統機構的範疇,將更為廣闊的“機構”投資者隊伍參與資本市場納入話題。

  這並不僅僅停留在討論的範圍內,從資金入場的限制來看,在座談會前的一週,8月31日,保險資管計劃、信託産品公平參與證券市場的信號槍正式打響,中證登發佈相關通知,為前兩者通暢參與證券市場放行,這使得信託等業內呼喊多時的開放信託賬戶開設證券賬戶交易成為現實。

  還有一個重要的信號也在當其時發出,中國結算有關負責人表示,關於銀行理財産品開立證券賬戶從事股票和債券交易,證監會和銀監會正積極研究,穩步推進。這意味著繼保險、信託資金後,銀行理財産品資金也有望入市。

  而在傳統的證券期貨系統機構範疇內,券商、基金、期貨公司各自的改革發展路線圖已經勾勒成型,開始進入實戰階段。

  券商的一系列資管新政已經下發;而在基金業,自基金專戶新政開始後,各公司已經摩拳擦掌。據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八月底,基金業協會召集各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負責人,開展保險資金委託投資及專戶資管業務培訓講座,證監會基金部、保監會資金運用部和深交所等人士皆有出席;與此同時,期貨資管業務新政也度過了徵求意見階段,正式頒布。

  各方面匯集而來的信號顯示,對內創新改革、對外開放互聯,已經成為郭樹清用十個月時間為機構投資者重塑的發展路線圖,前者或意味著三大機構“信託化”,後者則涉及到更為宏觀領域的金融監管協作。

  券商回歸金融仲介

  事實上,在郭樹清今年年初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會議上的施政藍圖上,已經為今年券商、基金、期貨公司的創新變革大戲定下基調。

  來自建行的郭樹清,在參與建行上市過程中無疑對外資證券機構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也使得他對於目前的證券期貨行業機構的現狀有了想法。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其時郭樹清就拿全國證券業全行業與高盛、摩根士丹利相對比,指出全國證券業全行業總資産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整個行業凈利潤與摩根士丹利相當。

  而在這種“散、小、弱”的狀況下,改變急需發生,首先變革的是券商行業。

  這種變革起源於2011年底,證券業協會啟動的一輪摸底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雖然券商行業在綜合治理後已經達到了良好的風控水準,但是,同質化經營、看天吃飯、缺乏創新動力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問題。

  “很多年來,證券行業一直處於一種很無奈的狀態。很多人都把券商理解為‘炒股票的地方’,似乎除了炒股票之外我們就沒有了其他的可為。”一位中型券商的高管對記者指出。

  於是,在2012年2月份起,證監會會領導、機構部、國際部和證券業協會共同組成的調研小組,便奔赴各地開展調研,據參與調研的券商人士回憶,這次的調研不同以往,每次個別談話就達到數小時,談論的話題極為細緻與實際。

  最終,一場浩大的券商創新大會在5月份終於召開,這場大會原本預計只是個小範圍會議,可是最終成為了行業盛事,更為重要的是,與會派發的厚達200多頁的文件,裏面有著券商創新的11條綱領與一系列資管等修改細則。

  在5月7日的這場券商創新大會上,郭樹清發表了《積極地、審慎地探索和創造》的講話,直指券商已經度過“野蠻生長”、“清理整頓”階段,現在處於“規範發展”階段,“希望從這次會議開始,進入到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郭樹清的這次講話,在7月19日才在證監會官方網站上正式刊發,而會上下發的一系列資管業務修訂文件,也終於在8月22日正式徵求意見。隨之而來的是,外資參股券商比例放開、涉及到高管薪酬治理的券商治理準則修訂版公佈、券商參與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頒布。

  這一系列的文件公佈,意味著從資産管理、金融代銷業務,到券商公司治理,再到涉及到場外市場的新領域的號令槍發佈。

  “我們轉型的根本目標是要回歸金融業態的業務本質——金融仲介服務。”上述券商高管指出。但其也指出,頻繁出臺的券商創新措施需要一系列的、可實施的配套措施,才能夠具有可操作性。

  基金轉型財富管理

  來到基金層面,此前郭樹清針對基金行業發表的演講,就曾在業內引起廣泛的關注,而這個“業內”的範圍,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證券期貨領域機構,延伸到了信託等機構身上。

  比如郭樹清在6月7日基金業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財富管理行業》,就曾在信託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很多信託業人士表示其分析框架與思路具有借鑒意義。

  隨後在6月20日正式徵求意見的一系列基金管理辦法及配套措施,則正式為基金轉型財富管理行業鋪路:基金專戶可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債券、收益權;基金産品走向註冊制;為專業人士持股及基金公司上市預留法律空間。

  “專戶業務的放開是真正的創新,相當於銀行理財産品、信託公司業務等公募基金以後全都可以做,在這方面證監會找到了一條比較好的路子。”一位北京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指出。

  事實上,眾多基金公司已經開始試水專戶的轉型。而其中的先行者,包括大型基金公司與銀行係基金公司。據記者了解,已經有銀行係的基金公司此前開展了對員工的創新業務培訓,培訓的內容針對的是票據業務、股權債權投資等。

  而在8月底,基金業協會也召集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了解專戶資産管理業務的最新政策,就促進業務創新和産品創新展開培訓講座。

  據了解,基金業協會內部正在對基金業創新進行一系列調研,這或意味著基金業的“創新大會”也將來臨。

  此外,郭樹清對於基金公司的發展路徑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産品創新。今年以來,適當加快合規公司創新産品核準進度,縮短創新業務試點週期、鼓勵基金等機構開發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産品,已經成為監管的指導理念。

  據了解,目前博時基金等已經取得上海證券交易所開發債券ETF的授權,目前産品正在籌備中。此外,博時基金也計劃在深交所開發黃金ETF,目前産品正在籌備中。

  此外,業內也盛傳基金投資商業票據即將開閘,但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總監對記者指出,票據基金年內開閘的希望不大。

  監管邊界如何突破

  除了券商、基金創新的銜枚疾進外,期貨資管業務也終於在今年開閘,但是上述三大領域仍屬於傳統證券期貨機構監管範疇,即證監會屬下的機構範疇,改革創新的難度較小。而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各種金融機構在綜合經營與業務模式的發展上,已經有了更多交接的領域,如何推進這些“模糊”領域的監管協作,是個更為宏大的話題。

  郭樹清攜證監會一系列高層日前與金融機構負責人的座談,無疑再度引發了市場對這個話題的關注。

  長期以來,中國的金融監管功能分散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發改委等多個部委中,這也使得多種金融領域存在多頭監管、無所適從的境界。

  首當其衝的是債券市場領域,在郭樹清上任伊始,便多次提及債券市場監管的互聯互通,推動準入標準的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據接近證監會人士透露,推動債市的互聯統一,並非意味著統一為“證監會的市場”,而是要推動以準入條件為首的五大標準統一。

  事實上,不僅僅是債券市場,從資管業務,到金融機構上市,再到各種長期資金入市,各方對於這種推動監管協作的渴求都很強烈,這在此前的座談會上也有體現。

  在9月5日第一場座談會中,談到金融監管及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模式問題時,與會者提出,希望監管部門打破傳統監管框架下條塊分割的格局,轉變監管思路,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從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的角度出發,不斷提升金融監管有效性,同時支援金融機構在綜合經營和業務模式上進行有益的嘗試探索。

  而保險、信託開戶的放鬆,乃至銀行理財資金的入市積極推進,或是這方面的一個積極信號。

  如果將視線放得更遠一點,此前引起市場關注的證監會協調推動紅利稅差異化徵收,以及證監會作為各類交易場所清理部級聯席會議牽頭人等,都是這種監管協作的推進。

  這種推進並不容易,以私募基金納入監管為例,基金法修改對於PE基金的監管就引起了爭議,而這種爭議或在日後更多領域的監管協作中還將發生。(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