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預期升溫 年內降準或仍有機會

2012-09-11 08: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范樂

  中新網9月11日電(金融頻道 安利敏)8月份主要經濟數據日前出爐,CPI漲幅重新回到“2時代”。 業內專家對未來央行貨幣政策預期現分歧,中新網金融頻道梳理髮現,多數專家預期未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將進入“觀望期”,但也有專家認為,年內降準仍有一次機會。在全球寬鬆預期升溫的背景下,下半年央行貨幣政策或將協調國際,適度微調。

  CPI重返2時代 多專家預期貨幣政策調控進觀望期

  8月份主要經濟數據日前出爐,CPI漲幅重新回到“2時代”,PPI超預期下滑,創出34個月新低。 當前物價的反彈無疑擠壓了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空間。

  公開資訊顯示,在流動性調控方面,自二季度以來市場上的降準預期雖從未消散但卻屢屢落空,替代降準操作的是央行連續11周的逆回購操作。相比準備金率的下調,逆回購已成為當前央行最為倚重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目前穩增長壓力尤甚,貨幣政策調控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央行如何出招備受市場關注。

  業內專家對未來央行貨幣政策預期現分歧,多專家預測央行貨幣政策調控進觀望期。中新網金融頻道梳理近期相關報道發現,多數專家表示,未來央行在貨幣政策調控方面將處於“觀望期”、“空窗期”。

  據新華網9月10日報道,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認為8月CPI重返2.0%是一個信號,他説“通脹、房價必然制約寬鬆政策。今年餘下時間,通脹風險上升,寬鬆政策高概率告一段落,避免滯後超調。”

  恒泰證券也表示,預計9月及四季度C PI將呈回升態勢,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將受一定限制。在此背景下,未來一段時期貨幣政策或仍將延續微調,公開市場頻繁操作將持續,而存準和存貸款利率等政策工具的使用頻率將大為降低。

  據經濟參考報9月10日報道,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目前我國通脹壓力仍然比較大,尤其是7月、8月以來農副産品價格漲幅明顯。考慮到經濟仍有下行的趨勢,央行在貨幣政策調控方面,將處於左右為難的‘觀望期’”。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預計,在未來半年的時間裏,貨幣政策極有可能處於較長時間的空窗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認為,當前資金比較充裕,降息和降準的可能性都不大。

  年內降息可能性大降 降準或仍有一次機會

  也有學者認為,為防止經濟增長過度下滑,央行貨幣政策應適度微調。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也説,目前宏觀經濟政策應避免過度刺激投資,貨幣政策應基本保持中性,只宜微調,不宜採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長過度下滑,短期應以財政政策為主,中長期以推進改革為主。

  也有分析認為,未來央行降息可能性大降,但仍有降準機會。中國證券報9月10日報道分析認為,在物價築底的情況下,央行的利率政策短期內將淡出,以避免明年物價上升對利率政策帶來壓力。

  存款準備金率則仍有下調空間。一方面,外匯佔款趨勢性下降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産生了顯著影響且將長期存在;另一方面,20%的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尚高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準。目前央行通過巨量逆回購,以“滾雪球”的方式來調節銀行流動性,在操作的便利性和實施效果上均弱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央行當前不願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與擔心明年通脹反彈和影響房地産調控心理預期有關,但年記憶體款準備金率仍有下調可能。

  據新華網9月10日報道,在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看來,年內還會有一次降準的機會。“降準旨在對衝外匯佔款,9月份回籠資金壓力不小。

  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升溫 下半年“寬鬆”時機需考慮國際協調

  近期,美歐經濟數據集體失色,市場普遍預期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近在眼前。專家認為,我國下半年貨幣政策在“寬鬆”時機把握上需考慮國際協調。

  據新華網8月28日報道,專家分析認為,我國經濟具有較高的對外依存度。下半年是否降息、何時降息需要考慮國際協調問題,對歐債危機進展與歐美貨幣政策走向做好預判,對其影響加以預估,避免政策衝突對我國經濟與金融運作造成負面衝擊。

  “歐洲版量化寬鬆政策”率先閃亮出臺,“美國版量化寬鬆政策”——QE3可能即將出臺,全球金融市場可能再次面臨流動性“巨浪”來襲。據中國新聞網9月10日報道,有經濟師預計,美聯儲最快會于週三及週四議息後推QE3。

  據金融時報9月10日報道,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如果美聯儲推行QE3,“對新興市場利大於弊,對美國影響力度減小。”中金報告預測指出,“QE3對中國利大於弊。”QE3有利於穩定中國的外部需求。在美國面臨財政緊縮的壓力下,量化寬鬆應該有助於穩定美國國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QE3有助於防止中國出口增長進一步大幅下滑。QE3的出臺對我國通脹壓力的影響將顯著小于前兩次。(中新網金融頻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