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逆回購或常態化 未來資金面以穩為主

2012-08-08 13:25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截至本週二,央行已連續七周開展逆回購操作,結合央行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來看,逆回購被納入常規操作的政策意圖已經顯而易見。與此同時,考慮到央行下一階段致力於“創造穩定適中的貨幣金融環境”,未來貨幣市場資金面保持平穩運作的概率較大。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對於8月是否降準不必過於糾結。

  逆回購重受倚重

  央行公告顯示,人民銀行週二(8月7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逆回購操作。本期逆回購操作期限7天,交易量500億元,中標利率持平于3.35%。週一央行進行詢量的28天、91天正回購操作依舊詢而未發。統計顯示,本週公開市場僅有20億元央票到期,另有兩期合計58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週二進行500億元逆回購操作後,還有60億元被動回籠規模等待對衝。

  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以來,央行開展逆回購操作的目的一般是平抑春節等短期因素造成的資金面波動,因此逆回購的使用頻率往往是每年一兩次、每次也僅僅維持一兩周時間。而今年以來,央行對於逆回購的倚重明顯增加。繼1月、5月分別進行兩期逆回購之後,6月26日以來央行已連續7周滾動開展逆回購,創下自2002年6月以來連續逆回購操作的最長時間紀錄。這意味著,逆回購操作已經重新成為常規貨幣政策調控工具。

  在央行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不難發現逆回購被納入常態化操作的政策意圖。該報告稱,央行將“運用逆回購、正回購、央行票據、存款準備金率等各種流動性管理工具組合,靈活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平穩運作”。在各項流動性管理工具組合中,逆回購赫然列在首位。

  對於逆回購的再受青睞,市場人士認為可能是源於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隨著外匯佔款增長趨勢性下降,央行被動對衝壓力減輕、主動調控能力增強,公開市場操作對於資金面的邊際影響更加有效。事實上,在2002年6月之前外匯佔款增長緩慢期間,正、逆回購始終擔當著調控流動性的主要角色。其次,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當前擴張性政策刺激增長的效應可能下降、刺激通脹的效應則在增強”,可見央行對於繼續放鬆流動性的態度趨於謹慎。再考慮到存準率通過乘數效應影響貨幣供應量,市場降準預期的一再落空也就不難解釋。第三,逆回購具備量、價雙重特徵,一方面可以達到釋放流動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中標利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在央票長期缺席的情況下,逆回購也許是央行調控市場利率的最佳選擇。

  不必糾結是否降準

  從資金面情況來看,儘管7月份銀行資金面受到大規模補繳準備金、商業銀行現金分紅、財政存款增長等多重因素衝擊,但降準預期的落空並未使資金利率出現大幅波動,央行通過連續滾動逆回購操作,把資金面基本穩定在了相對平衡狀態。數據顯示,7月份隔夜回購加權利率的月度均值為2.73%,較6月下降6個基點,今年以來僅高於受降準影響較大的3月和5月。8月7日,隔夜回購利率收于2.55%,8月以來的月度均值為2.55%,低於上月水準。

  考慮到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仍以“穩健”為基調,央行提出要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穩定適中”的貨幣金融環境,未來貨幣市場資金面保持平穩運作的概率較大。從這個角度出發,8月份降準的可能性雖然仍不能排除,但即使降準,其目的也主要是為了對衝外匯佔款大幅下降造成的流動性緊張。況且,央行已連續五周進行正回購詢量,重啟正回購的意願十分明顯,如果再次降準,正回購操作也會接踵而來,因此流動性難以出現超預期寬鬆局面。

  總體來看,無論降準與否,未來資金利率都難出現超預期漲跌,市場也就沒有必要為是否降準而繼續糾結。申銀萬國證券表示,法定存準率在8月份依然具有下調的可能性,但同7月一樣並不具備必然性,調或不調可能只在一念之間,因此並不建議市場苦苦等待降準。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進一步指出,在逆回購更為頻繁的情況下,市場對於流動性前景的判斷應更多關注宏觀政策導向,而不應該專注于過去思維下的是否降準。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