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聲音 央行曾回應“沒有發行大面額紙幣計劃”
專家:通脹催生大鈔,國內尚無必要
據悉,大額現鈔在西方發達國家由盛極一時也走向了衰落,美國人在付賬時不喜歡大鈔,荷蘭和比利時的許多小商店和加油站都貼有告示,“本店拒收500歐元”,拒收理由無非也是怕收偽鈔、找零難。
8年前,有關人士在回應宗立成委員的建議時説,根據國際通行的貨幣發行公式:當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紙幣總量中,最大幣值的紙幣交易量超過70%時,才表示目前發行的紙幣幣值太小,應發行更大幣值的紙幣;但目前中國最大幣值的鈔票即100元,在市場流通的紙幣總量中,僅在20%-30%之間。8年後的今天,100元在市場流通的紙幣總量中,是否超過70%了呢?這需要有關部門研究調查。
那麼我國現階段有沒有發行大面額鈔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呢?對此,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也注意到這位委員的提案了,此前有過這類提案,人民銀行總行去年曾經有過正面回應。”記者查詢了一下, 2011年1月18日,針對市場上關於央行可能發行大面額鈔票和第六套人民幣的傳言,央行副行長馬德倫在媒體座談會上表示,央行目前沒有任何發行大面額紙幣的計劃,“第六套人民幣”也未納入央行的貨幣發行計劃。
馬德倫還表示,由於居民偏好使用現金消費,我國是世界上現鈔流通比例最大的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幣發行的壓力。央行的印鈔投放量不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物價水準掛鉤,而是與人們的收入水準、GDP增長以及現鈔流通範圍擴大有關。
“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不宜發行大面額貨幣。發行大面額貨幣會讓老百姓産生人民幣貶值和通脹的心理預期,對控制通貨膨脹以及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都會産生不利影響。”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院長張維教授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貨幣的面值要根據貨幣內在的價值在市場流通,像美元、英鎊這些“硬通貨”面額都不大,最大面額分別是100、50,它們的經驗是大量使用銀行卡等來解決類似的問題。
張維教授認為,央行在貨幣發行中會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發行多大面額的鈔票。在網路和電子支付結算業務發達的當下,貨幣的表現形式也多元化,虛擬貨幣已成為貨幣的一種供應形式,而鈔票是傳統的實物貨幣形式。現在大額貨幣結算支付都不需要大面額鈔票,通過電子數據轉換即可,未來貨幣數字化將是趨勢。
他進一步解釋説“一般來説,當一個國家單位貨幣的價值降低,才需要發行大面額貨幣,像日本、韓國。而日常百姓家庭生活支出完全可以用銀行卡,現在發行大面額貨幣,除非富豪,一般家庭都用不上。”
但他也表示,“我個人認為未來也有可能出現大面額的貨幣,但前提是實物貨幣支出已經不方便了。”(實習生 周妍 記者 沈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