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跌農行為何此時上市—解析農行上市六大話題

2010-07-15 09:56     來源:新華網     編輯:程軼文

  為何沒有像工行、中行和建行一樣引進境外戰投?

  熱點:工行、中行和建行上市前均引入了境外戰略投資者,農行此次沒有引進境外戰投。有人説,這可能是難以找到合適的境外戰投,或者是為了避免經歷其他銀行股改上市時遭“賤賣”質疑。怎樣看待這種觀點? 解析:農行現在面對的市場環境和情況已經與當時建行、中行、工行不一樣。當時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被外界看好,在國際上的認知程度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有助於提升市場形象,尋找價格發現,引進技術和提升公司治理水準。

  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深入,境外戰投的意義和作用都在發生著變化。農行在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收官之時,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得到海內外實實在在的認可,在資本市場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因此農行只是引進了社保基金作為戰略投資者,而沒有引入境外戰投。

  在新形勢下,境外戰投的作用必須是長期投資,同時雙方可實現戰略互補。農行雖然沒有在上市前引進境外戰投,但探索了基石投資者加戰略合作的模式,按照資本市場慣例,對願意長期持有農行股票又可實現戰略互補的投資者進行戰略合作。

  已與農行開展戰略合作的,既有商業銀行,也有業務資源互補的跨國公司,英國渣打銀行、荷蘭合作銀行、美國ADM公司和澳大利亞澳七集團等均與農行簽署了合作協議。此時,按市場價格在IPO時引入境外合作者,避免了過去銀行股遭“賤賣”的質疑。同時,境外合作者也願意長期持有農行股票,並實行業務合作,可以説這是對引進境外戰投模式的創新和提升。

  縣域業務或“三農”業務究竟是優勢還是包袱?

  熱點:面向“三農”是農行的題中應有之義。有人認為,相對於大中城市,縣域業務風險高、回報率低,縣域金融業務對於上市後的農行來説可能是個包袱。怎樣看待這一疑問?

  解析:縣域金融對農行來説是優勢而不是包袱。農行的縣域金融業務經過近年來的重組剝離以及一系列改革之後,其變化可用“翻天覆地”一詞形容。2007年至2009年,農行縣域金融業務實現稅前利潤分別為94.34億元、134.44億元、209.4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49.0%,高於全行30%的水準。2009年農行縣域稅前利潤同比增速55.8%,今年一季度更達到85.9%。

  從盈利前景來看,農行縣域金融業務也展現出向好態勢。一方面,農行縣域金融業務2008年和2009年的存貸款利差分別較全行高55個基點和29個基點。另一方面,隨著農行對成本收入比的控制,以及貸存比的逐步提高,農行縣域金融業務未來的盈利能力大可期待。

  放眼未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逐步推進,縣域地區生産方式的進步和消費升級,以及我國政府支援縣域地區發展政策的不斷出臺,縣域金融環境將會逐步得到改善。

  在此背景下,擁有覆蓋城鄉一體化平臺的農行,憑藉其覆蓋全國99.5%的縣的1.27萬個經營網點,擁有無可匹敵的渠道優勢。憑藉這一優勢及在縣域已有的市場領先地位,農行具有充分把握中國未來縣域經濟增長機會的獨特條件,並顯著受益於未來中國城鄉經濟的協同發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