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踏訪台灣嘉義:精緻農業如何活化鄉村

2013-02-06 10: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范樂

新春踏訪台灣嘉義:精緻農業如何活化鄉村

  嘉義縣地處臺灣西南部,農漁業至今仍是其重要産業。在工業化、現代化的背景下,以傳統農漁産業為主導的縣市往往面臨更多的轉型問題,嘉義同樣如此。

  品牌農業

  對農業縣市而言,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嘉義農業專家王振陸認為,臺灣發展“精緻農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嘉義盛産水果,蜜棗正當季,竹崎鄉是主要産區。説到收成,棗農呂清寬開心地説:“我們的蜜棗産量高,每公頃産量平均都有6萬到8萬台斤(1台斤約600克),今年氣候條件好,産量比往年多。一般的棗大概一台斤三四十元(新台幣,下同),我們的金龍蜜棗可以賣到1台斤100元,日子很好過喔。”

  臺灣農民非常注重品牌的建立。像是竹崎鄉的棗有“金龍蜜棗”的品牌;民雄鄉的鳳梨(鳳梨)有“金鑽鳳梨”的品牌……有了品牌,打出了知名度,售價自然也高。“品牌的建立既是對消費者的承諾,也會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其實是雙贏。”

  臺灣精緻農業注重技術研發、品牌建立,走到田間地頭,才會明白臺灣人對於自己農産品的信心從何而來。果農如同照顧孩子般呵護著果蔬,每顆鳳梨頭上都頂著一個用塑膠或報紙製成的帽子。民雄鄉果農陳文取解釋説,鳳梨和人一樣,也是需要防曬的,否則便會因水分流失而變得乾癟,品質和賣相都會受到影響。每顆蜜棗、每顆蓮霧在噴灑驅蟲劑時都會“穿上衣服”,呂清寬説:“這是為了隔離農藥。”

  活化鄉村

  人口外移,年輕人選擇到都市工作生活,傳統村落只剩下老人,大陸鄉村遇到的情況與臺灣類似。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曾經因制糖業繁榮。上世紀90年代,這裡的制糖業衰落,年輕人多外出求學工作,板頭村漸漸失去了活力。如今,每逢週末或節假日,這裡每天都會迎來上萬遊客。是交趾陶重新讓板頭村“活”了過來。

  “交趾陶”作為廟宇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臺灣可謂一種非常普通而重要的傳統工藝。而嘉義的新港恰恰有“交趾陶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在嘉義縣有關機構的輔導下,當地一些交趾陶藝人開始探索將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産業轉型,板陶窯的主人陳忠正就是其中一位。

  2005年,陳忠正利用廢棄的制糖廠房,創立了集工廠、觀光、教育于一身的板陶窯。漫步板陶窯文創園區,憨態可掬的耕牛、水邊嬉戲的孩童或是墻角攀爬的花草,惟妙惟肖的交趾工藝品讓人流連忘返。欣賞佳作的同時,遊客還可以穿過複製的窯爐,在“穿越”中了解古代交趾陶燒制的全過程。當然,最後還可以到體驗工坊做個DIY。陳忠正在板頭村做了30多年的陶,見證了傳統工藝轉型讓村落迸發勃勃生機。

  “手工業者的風險高,收入不穩定,所以原來人才流失嚴重,這些年,嘉義縣政府推動鄉村活化計劃,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陳忠正説,“板頭村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傳統工藝得以傳承,還聚集了人氣才氣,很多在臺北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開店了!”

  農會助力

  增添觀光和文化元素,給傳統手工藝社區和農戶帶來了人潮和金潮。像是以珠露茶聞名的竹崎鄉石棹社區,近年來,在嘉義縣觀光部門的推動和輔導下,茶農多兼營民宿(家庭旅館),石棹逐漸發展成為阿里山茶區著名的民宿區。

  在採訪中,嘉義縣長張花冠不諱言嘉義的短處,“農業縣市,經濟成長的速度比不上工業城市。”但他也直言對嘉義的發展有夢想和信心。“觀光+文化+農業,農業縣市也有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當然,就發展農業而言,要體現優勢,還是要靠管理,靠品牌,走精緻農業路線。”

  臺灣精緻農業的經驗是什麼?採訪中,農戶不約而同提到的是農會。“臺灣各個鄉鎮都有農會組織,我們農民只管生産,銷售和一些農産品加工都由農會去做,這樣我們就可以專心於技術改進。而且,農會還提供輔導,教我們怎麼做綠色肥料、怎麼防蟲,還會指導我們根據市場調節種植量,減少豐産滯銷的情況。”呂清寬如是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