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半年的正增長之後,外匯佔款出現了今年的首次負增長。
央行7月22日公佈數據顯示,6月份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餘額比5月份減少了412.05億元。這也是自去年11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分析人士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受外管局發文打擊虛假貿易、美國QE退出預期增強等因素影響,6月外匯佔款出現了負增長。同時,分析師普遍認為央行動用存準率的概率不大,可能會傾向於公開市場操作來應對。
6月減少412億/
央行最新公佈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6月份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餘額為273887.46億元,比5月份的274299.51億元減少了412.05億元。央行統計顯示,2012年12月~2013年5月新增外匯佔款分別為1345.8億元、6836.6億元、2954.3億元、2363億元、2943.5億元和668.62億元。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認為,5月5日,外管局下發的《關於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20號文”),導致5、6月份出口大幅下挫,外匯佔款減少。其次,美國QE退出預期加強,導致美元升值,資金流回美國,這也導致我國外匯佔款減少。
5月初,外管局下發的 “20號文”,要求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打擊“熱錢”在貿易領域的套利行為。當月外匯佔款驟降至668.6億元人民幣,較4月減少2275億元人民幣,當月出口增速驟降至1%,而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3.1%。
東北證券宏觀分析師王國兵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美國QE退出的預期增強,美元升值,新興市場的資金會回流美國,這個情況也是符合市場預期的。另外,中國持續的經濟下滑導致國際投行的擔憂,也導致了資金流入的放緩。
獨立經濟學家何志成也認為,“熱錢”在三、四月份大舉進入中國,賭的是中國政府會出臺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現在中國已經給出否定的答案;加上之前鬧了“錢荒”、中國經濟下行、打擊“熱錢”套利力度加大等,讓“熱錢”感到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他們有部分撤離,是對之前大舉進入中國的修正;此外,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應該沒有變化,但是短期內應該是到一個頂峰,然後出現貶值,對於把寶押在人民幣升值的“熱錢”來説,沒有賺頭就撤離,是很正常的。
數據顯示,我國6月份貿易順差為271.2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達143.89億美元,按照殘差法計算,當月資金流出約480億美元。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則認為,雖然6月份的外匯佔款在減少,但是無法判斷是否真有資本流出,因為也有可能是金融機構自己持有了外匯頭寸。
業內稱降準概率低
對於接下來的情況,前述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認為,“20號文”的打擊和QE退出的預期還會持續發揮作用,外匯佔款的增長情況不容樂觀。
外匯佔款下滑影響基礎貨幣增長,對人民幣的市場流動性也有影響。“在銀行表外去杠桿、調整期限結構,外匯佔款增長放緩,存貸比考核等背景下,資金面壓力很可能不僅僅發生在季末,月末的衝擊也不容忽視。”興業證券的研報認為。
截至上周,央行自從6月末以來已經連續四週暫停公開市場操作。進入7月以來,市場資金面的緊張雖然有所緩解,但也並不算寬鬆。作為貨幣投放的基礎,新增外匯佔款的減少再度引發市場對央行會否降準的猜測。
王國兵認為,目前需要看後續情況來判斷是否應該降準。短期內不一定能看得到,目前央行更傾向於公開市場操作來平滑資金。周浩也認為,目前來看央行降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央行公開市場還是緊平衡的一個狀況。
7月中旬,央行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節好銀行體系流動性,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平穩適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