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通道拆池子” 銀行理財迎來深層變革

2013-05-10 16:39     來源:半月談網     編輯:林天泉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和民間理財意識的覺醒,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理財市場在我國迅猛發展。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亂象也此起彼伏。從去年年末以來,政策密集出臺,銀行理財市場監管明顯加碼。面對嚴厲的監管,銀行理財將向何處去?

  理財亂象頻出,監管“靴子落地”

  去年下半年以來,銀行工作人員私售“飛單”、涉嫌詐騙等惡性事件頻出,引發軒然大波,不僅使涉案銀行的公信力遭受空前質疑,也使銀行理財産品被貼上“不靠譜”的標簽。

  在華夏銀行“巨虧門”等事件的直接影響下,去年12月,銀監會下發《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業務風險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全面排查代銷第三方産品的業務,重點針對保險、基金、信託、私募、PE等第三方産品;僅僅1個月之後,銀監會年度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嚴格監管理財産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推出多項禁令規範銀行行為。

  連續“敲打”之後,監管另一隻靴子終於落地。3月27日,銀監會發佈《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也稱“8號文”),對銀行理財産品進行全面、量化的監管,並明確了整改期限。由於力度之大遠超市場預期,直接導致銀行股領跌股市。

  針對非銀行理財産品借助銀行理財渠道“渾水摸魚”的市場亂象,新規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代銷代理其他機構發行的産品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或股權性資産的,必須由商業銀行總行審核批准。

  另外,對於銀行理財産品資訊披露“糊弄人”的問題,新規也不含糊: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産品投資人充分披露資産情況,並於5日內向投資人披露所投資資産的變更或風險變化情況。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銀行理財新規中限制代銷許可權、加強資訊披露等要求,與先前嚴禁“飛單”、嚴禁誤導消費者等政策要求一脈相承。一系列的“細化措施”,有利於凈化銀行理財市場的週邊環境,規範理財市場的秩序,使投資者的知情權得到有效保護。

  “堵通道、拆池子”,銀行理財深層變革將至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銀行理財市場週邊進行徹底清掃的同時,新規也在更深的層次上,對銀行理財長期存在的“通道業務”和“資金池”業務模式進行了整頓,有利於規避銀行理財在産品設計層面的風險,促進銀行理財市場的深層變革。

  此次銀監會首次定義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是以資産是否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市場流通為界定標準,外延非常廣泛,幾乎把信託、基金、券商、産權類交易所掛牌的所有産品納入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的範圍。通過對投資對象的劃分,監管的“觸角”首次伸向産品的上游。

  去年以來,借助券商資管創新的機遇,銀證合作迅速開展,大量銀行理財資金借助券商資管通道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産”,其中許多資金變相用於信貸投放,藉以逃避存貸比、貸款規模等監管指標。由於資金的兩端被銀行掌握,這種業務也被稱作銀證“通道業務”。

  新規規定,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産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産的4%較低者為上限。這一規定為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設置了兩條紅線,也就直接限制了“通道業務”的規模。

  與此同時,新規還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為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或股權性資産融資提供任何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擔保或回購承諾,此舉更對“通道業務”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如果説“堵通道”是在資金投向上的限制,“拆池子”則是在産品經營模式上的變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室主任雷薇告訴記者,銀行理財廣泛採取“資金池—資産池”的經營方式,將不同期限的理財産品資金聚集到一起,並對接共同的資産池。這种經營模式可以通過錯期搭配降低成本,但也同樣面臨無法單獨核算、隱藏風險等問題。

  新規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要實現每個理財産品與所投資資産(標的物)的對應,並做到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對新規印發之前已投資的不達標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比照自營貸款,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風險加權資産計量和資本計提。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資金池”業務進行“精確打擊”,有利於銀行更好地評估風險,做好資訊披露,也將倒逼銀行提高産品設計能力。

  收益率下行,銀行理財能否“戴著鐐銬跳舞”

  中國銀監會銀行監管二部俞勇認為,理財新規短期內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準,也會加速銀行強弱分化,但在長期上有利於銀行理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促進金融産品的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政策影響,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在短期內將繼續下行,尤其對於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比例更高的中小銀行理財産品,其必須減肥瘦身、調整投資結構以符合新規的要求,收益率下行的態勢更為明顯。

  李永壯認為,儘管銀行理財收益率將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下行狀態,但兩個原因決定了銀行理財仍將是市場的“寵兒”。首先,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財富仍在快速積累,大量“閒錢”必然要尋求保值、增值。銀行理財儘管收益較低,但門檻低、風險低的特點,符合大多數投資者的需求;其次,利率市場化的實現仍然有一個過程,即使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繼續下行,也會比儲蓄存款有優勢。

  顯而易見的“利差”仍會促使資金向銀行理財“搬家”。截至2012年底,我國銀行理財産品餘額已達7.6萬億元,較2011年末的4.59萬億元大幅增長,已高於我國流通中現金的總額,相當於同期我國存款總量91.95萬億的8.3%。

  專家指出,今後一段時期,銀行理財産品仍將受到市場的追捧。密集出臺的監管新規,其作用不僅在於規範市場、防範風險,更在於促進銀行理財産品投資結構的調整和品質的優化。在監管的重壓之下,銀行理財産品“野蠻生長”的時代或將成為歷史,而能否“戴著鐐銬跳舞”將考問銀行的業務能力。(記者 鄧中豪)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