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保險公司發揮鯰魚效用 市場作用或擴大

2012-10-31 14:5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范樂

  然而,目前來看,民營保險公司在保險市場的處境不容樂觀,在市場份額被幾家大型國有保險公司牢牢佔據後,民營保險公司僅能從中獲得可憐的一小杯羹。

  根據萬得資訊數據統計,國內34家中資壽險公司上半年保費收入共計5395.6億元。保費收入前10家公司(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人保、泰康、太平人壽、生命人壽、陽光人壽、國壽存續)保費收入共計5038.2億元,佔市場份額93.38%。而5家民營壽險公司(民生人壽、合眾人壽、正德人壽、信泰人壽、國華人壽)保費收入只有153.37億元,市場份額僅佔到2.84%。

  國內36家中資財險公司上半年累計保費收入共計2417.8億元。保費收入前十的公司(人保股份、平安財險、太保財險、中華聯合、大地財産、國壽財産、陽光財産、天安、出口信用保險、安邦保險)均為國有企業控股。這10家財險公司上半年累計保費收入達2097.6億元,佔36家公司全部市場份額的86.76%。其他民營保險公司和民營資本佔股的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不足10%。

  無論是從壽險還是財險的市場情況來看,民營公司雖然都在積極介入,但所佔市場份額極小。背景強大的國有保險公司的市場地位難以撼動,於是,民營資本開始轉變進入保險行業的方式,邀請勢力雄厚的國企“入夥”或參股國有保險公司。比如,浙商保險、中安保險、信安保險、中原保險、安康保險、中融保險、人和大眾保險、德康保險等都有政府或大型國企的身影。

  新設立的復星保德信的模式就是民營資本借力外資力量滲入保險行業,這是打破國企壟斷,落實“非公經濟36條”的大膽嘗試,具有非常好的帶頭和示範效應。同時,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鯰魚效應”,將有助於提高我國保險業的整體發展水準。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的外資保險公司有著先進的保險技術、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服務體系,這對於加快保險機構公司股權化改革、完善我國保險市場結構、滿足國內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提高中資保險公司的服務水準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國內市場,加速了保險市場的全球化,客觀上推動了國內保險公司更加積極地“走出去”,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競爭,有利於中資保險機構不斷發展壯大。

  今年兩會期間,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就曾呼籲:“國務院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意見以及上海的38條意見均要求對非公有制資本實行‘非禁即入’,即只要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禁止非公有資本進入的行業,非公有資本都可以進入,這些行業包括某些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社會事業領域、金融服務業等。但實際上,部分領域的開放還是非常有限,大量‘玻璃門’依舊存在,(非公企業)一頭撞上去,還是發現有門檻和障礙。”儘快除掉非公經濟發展的“玻璃門”和“彈簧門”,才是解決民營企業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徑,才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梁信軍也説:“民營企業要做強,不要等政策,反而要超前于市場,更應該尋找與國企和跨國企業的合作機會,在合作中成長。”這就是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魄力、膽識和智慧。

  根據中國保監會的統計,2003年中國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為3010.8億元,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後,2010年達到1.06萬億元。但是,只有3億人口的美國,擁有人壽保險公司1200多家,從業人員7萬多,壽險保費收入接近2萬億美元。而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只有34家中資壽險公司,截至2010年末,中國的壽險深度僅為2.67%,壽險密度僅為794元/人,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目前發達國家的壽險深度為12%,壽險密度為1500美元左右,我國壽險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

  民營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雖小,但同時其也擁有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以壽險為例,我國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近10年複合增長率近30%,未來幾年或將保持10%-15%的年增速,保險業將維持快速增長。

  如果民營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不能佔據較大比重,我們就還不算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同樣,如果民營保險公司在我國保險市場中不能佔據較大比重,我們也還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在“非公經濟36條”頒布6年、“新36條”頒布1年後,中國民營企業家依然任重道遠。

  千難萬“險”只等閒,無限風光在“險”峰。我們有理由期待民營保險公司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