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屠光紹看來,本幣的國際化和市場的開放一定是相輔相成的,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將對流動性管理、保值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需求,要求市場加快對外開放。在此進程中,對投資人開放程度的匹配、股債市場開放程度的匹配、要素市場和期貨市場開放程度的匹配等方面會提出很多要求。這將不斷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國際化程度。
上海的金融創新與先行先試離不開人才。“這幾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面向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人才。我們一定要在人才高地建設上下工夫,以更加寬廣的胸懷、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上海發展。”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市長韓正在上海十次黨代會上表達了對高端金融人才的渴望。
保險業上海“先行先試”
無論是即將揭開面紗的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還是正在緊張籌建的上海保險交易所,上海保險業都以當仁不讓之勢成為全國保險市場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更是上海金融改革與創新浪潮的“排頭兵”。
自2009年中國保監會和上海市政府簽署部市合作備忘錄,就保險業參與和促進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做出總體安排後,上海保險業便邁開了“先行先試”的步伐,吹響了“金改”的集結號。
“兩個中心”(保險産品創新和技術研發中心、保險業管理和後援服務中心),“一個試驗區”(保險資金運用試驗區),“一個基地”(保險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是上海在勾勒金融改革藍圖時賦予保險業的戰略定位。
數十款險種胎動
定位保險産品創新先行區
一個尚在襁褓中的保險産品,卻每每能引起資本市場一陣躁動。
4月18日至20日這三個交易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這四隻保險A股出現股價異動,平均漲幅超過了10%。
“這三日保險股逆勢而動,主要是市場傳出:監管層面在滬調研保險業期間提及,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産品有望年內出爐的消息。”上海某大型投行保險研究員透露説。
經本報從權威渠道處證實,監管在調研期間的確吹風如下:目前保監會已就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産品與財政部達成根本共識,力爭年內在滬試點。
“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産品”,是上海建設保險産品創新先行區過程中的一個重頭項目。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個人所得稅。由於對投保人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因而能拉動個人購買養老險的需求,也是拉動內需的一個催化劑。
試點産品一旦推出並在全國推廣,將直接帶動保費增長駛入快車道,也因此被投行業視為影響保險股中長期走勢的重要催化劑。這也是為何每每傳出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産品有實質進展,保險股集體“起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