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採夫(專欄作家):現在她作為一個娛樂人物出現的時候,媒體還沒太轉過彎,所以你的時候除了《嘉人》,其他的媒體更多是在時政報道這一塊的版面上報道郭美美的。問她都是一些關於社會的問題,而郭美美的回答是一個娛樂圈的“蛋白質”女孩這種典型的回答方式。所以這兩套系統是不太搭的,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媒體有可能是被郭美美利用了。她在媒體採訪上其實也是有佈局和策劃的,比如她會對某個媒體説你是我在北京媒體裏面的獨家專訪,給你這個機會,她會跟某個雜誌説,給你這樣一個待遇。
主持人:潘採夫還給我們寫了這樣一段文字,也很有意思,他跟朋友爭論郭美美一事,他堅持媒體沒錯,郭也紅不了,大眾批鬥有點過。但是潘採夫的個人看法是單個看媒體採訪多是批判性,但是跳出來看,媒體被一個“無腦”的小姑娘擺布了,她是吹魔笛的少年,都自己以為是獨家,其實從時間定位上已經被佈局,再精彩都是合唱隊裏一個分唱部分,你去當時政來進行採訪,但是人家是當娛樂來做的,你被玩了。
接下來我們再聽一個時尚雜誌,《智族GQ》雜誌的總監蔡崇達,他的看法又是什麼?
蔡崇達(《智族GQ》報道總監):其實對於郭美美的事情我會覺得從媒體的職責來説,她確實應該報道,但是出現在哪個地方,怎麼報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説這個事情,用怎樣的立場去説這個事情,其實也可以看到媒體的,比如説像拍大片(寫真),我們用各種美化的、各種價值體系的、各種昂貴的器材去拍攝她,其實也不就是意味著説我們對她的一種認可。我覺得有一些參與的媒體其實是有點功利主義在,可能郭美美是一個社會熱點,有商業點,大家就興奮了,但其實我會覺得也是他們一時的疏忽。
主持人:蔡崇達還説了一句話,“有賣點、有商業點的資訊都很容易成為我們衝動的緣由,讓我們容易片面化,甚至編織邏輯安慰自己。”我覺得最後的這句話是非常有味道的,每個媒體在報道她的時候,拒絕有拒絕的道理,報道也有報道的道理,但是報道的道理仔細一想的時候,不管我們信不信你信了,但是再仔細想想,你真的信了嗎?問完了這樣一個問號的時候我們不妨再一起回頭去看一下郭美美這個事件的由來。
(播放短片)
解説:
郭美美是誰?如果時間回到幾個月之前,幾乎無人知曉,事件的起因是她在網路上的照片。
別墅、瑪莎拉蒂跑車、奢侈昂貴的皮包、手錶,炫耀著這一切的郭美美,在自己的微博認證下有一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頭銜。於是,一場追問就此開始。
王汝鵬(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郭美美和中國紅十字會,或者和中國紅十字會的下級分會有任何的聯繫。而且他們也聲明,在他們的組織裏面,包括合作的企業裏面都沒有叫郭美美或者郭美玲這樣的一個人。
解説:
紅十字會否認,而郭美美事後也承認頭銜為自己杜撰,並向紅十字會網友致歉,一場風波之中飽受著輿論譴責的這個女孩兒也在刻意回避著媒體的追問。
記者:現在大家都在討論這次事件,有沒有對你的生活造成影響?
郭美美:你現在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
記者:那能不能請你對媒體回應一下呢?
解説:
但這樣的沉默似乎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8月3號,郭美美和她的媽媽接受了某衛視節目的專訪。
字幕提示:獨家郎鹹平專訪郭美美母女
主持人:那麼下一步想做什麼呢?
郭登峰(郭美美母親):應該會走娛樂圈吧。
主持人:會走娛樂圈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計劃嗎?
郭美美:沒有,目前還沒有。
主持人:目前還沒計劃是吧,先等到這個風波平息了再説?
解説:
為什麼又接受採訪?態度是否誠懇?所言是否真實?專訪和要走娛樂圈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就是這次訪問,又引發了公眾一輪新的追問。而事實似乎也證明,郭美美的娛樂計劃進展得很快。
8月15號,接受訪問一週多之後,郭美美宣佈成立郭美美工作室團隊;8月31號,首支MV歌曲曝光;9月11號,其代言的網遊主題曲也已上線。
就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突然地她又出現在了多家媒體上,這也無怪乎公眾覺得難以接受。
主持人:究竟是媒體需要郭美美還是因為公眾需要郭美美,所以媒體把她傳遞給公眾。現在有人有不同的一些看法,比如説有的媒體就用刊登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有的媒體就用撤掉了稿子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有的媒體認為你不能被人家玩了,但是也有人持另外的看法,比如説《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張天蔚的看法是,我並不以為媒體報道郭美美有什麼錯。作為新聞事件的核心當事人,如果所有媒體都不採訪郭美美,則對“郭美美事件”的整體報道就是殘缺的、不平衡的。如果所有對郭美美的採訪最終都“美化”了她,則只能證明此前她確實被污名化了。我討厭郭美美式的拜金主義,但如果媒體採訪沒有從她身上發現更多的內幕,則證明她在事件中的作用和責任,也就這麼大了。為此她已經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卻不必付出終身的代價。這是張天蔚的看法。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説,她是否付出了代價,是否其實在其中獲取著更大的一種利益,我們不妨去羅列過去一些非常有趣的現象。有一位歌手吸毒被發現了,其實在吸毒被發現之前的時候,他的市場已經很小了,甚至大家都忘掉他了,一歌成名。但是吸毒的事件曝了之後,沒想到很短的時間他的價格上漲了,而且又有了很多的演出,“不幸”的是沒多久,他又吸毒的事又被炒出來,又復發了,幾次往復,最後他慢慢在我們視線當中消失了。還有車模,出現了“艷照門”這樣的事件,但是之後價格上漲,而且價格越漲越高。還有我們會看到媒體當中報道出了一些藝人走光的現象,説怎麼這麼不注意,還甚至要去罵,有一些記者怎麼會用這個視角或者説用這個角度去拍攝了,太無聊了、太八卦了、太狗仔了,可是後來有多次的事件暴露出來,原來是人家策劃團隊精心設計出來的“走光事件”,於是你發現你又被裝裏頭了。
所以一個明確的態度是真不想跟郭美美過不去,因為人家畢竟是一個小姑娘,跟她過不去幹嘛呢?但是我們得跟自己過不去,得跟我們現在擔心的一些事情過不去,是不是真的就像那句話,我剛才篡改的那首詩那句話,“最後醜聞成了醜聞製造者的通行證,而低調或者説是其他的一些好品質卻成了好的品質擁有者的一個墓誌銘?。其實這樣一個事件已經不僅僅在娛樂圈或者演藝圈裏存在了,在其他的地方也開始有,所以格外讓人擔心。
《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員曹林就給我們羅列了,一下子離開了娛樂圈或者説演藝圈的一種現象。他講述了一個故事,與某地方官員吃飯,這位官員知道我是媒體評論員,專事批評工作,席間他認真地對我説:我們這邊7月要策劃一個活動,等到時新聞出來後,能不能麻煩你狠狠地批評我們一下,沒有批評就産生不了影響,批評了大家才知道有這個活動。聽了領導這話,我嘴上開玩笑地説“你在挑逗時評家”,心裏其實在崩潰,甚至開始懷疑人生!這也是審醜的一個病症。
説句實話,今天下午我在看到曹林的這段留言的時候,我也有點懵了。表揚,有的時候不對,你被人家裝進去了,現在連批評都要格外謹慎。這樣一種現象是不是演化成了社會的一種現象,是不是我們該擔心的一種範疇呢?來,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