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資銀行“走出去” 國際化路徑需量體裁衣

2012-06-06 09:56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攀升,中資銀行日益成為全球銀行業中亮眼的“明星”。與許多在歐債危機和經濟疲弱中多方承壓、翹首等待各方救助資金的歐美銀行不同,不少坐擁雄厚資本、業務快速發展的中資銀行在繼續拓展國內業務的同時,也對開拓海外興趣趨濃。究竟該如何看待中資銀行近年來“走出去”的步伐?中資銀行在“走出去”過程中需關注哪些事項?人民幣國際化,對中資銀行“走出去”有何重要意義?中資銀行應如何把握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所帶來的機遇?又該吸取哪些國際教訓?針對上述問題,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陳少東與畢馬威中國大陸銀行業主管合夥人于冰日前在京與本報記者進行了對話。

  記者:近日,美聯儲通過了中國工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在美業務,還批准了農業銀行紐約分行和中國銀行芝加哥分行的開業申請。雖然之前也有一些銀行進行了海外並購的嘗試,但是此次是美國市場首次向中國銀行敞開大門,這對於中國銀行業拓展海外業務有何意義?是否為中國銀行業展現了光明前景?

  陳少東:上述事件表明,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監管機構對中資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綜合能力的認可度正在不斷提升。此外,從國內大型銀行自身來講,在2003年重組上市之後,它們的綜合實力、財務經營能力、風險管理能力都在不斷加強,現在是“走出去”的絕佳時機。

  于冰:美國是世界經濟大國,且一向標榜金融監管較為嚴格和完善,這三家銀行能獲得美國監管機構的認可,説明它們在各方面還是很有實力的。

  記者:目前以中國銀行為代表的國字號銀行開始在海外佈局設點,您如何看待近年來中國銀行“走出去”的發展態勢和前景?

  陳少東:最近幾年,中國銀行業海外擴充步伐比較穩健。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歐洲銀行都有意願出售自己的業務,價格也相對便宜,但中國銀行並未因此而涌出大量的並購例子,我認為中國銀行在“走出去”問題上,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戰略。

  記者:由於歐美銀行業在上一輪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加之歐債危機的負面影響不斷加深,目前不少西方銀行都處在困難階段,對資金的需求十分饑渴。反之,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銀行業也相繼成為全球銀行業中資本雄厚的大銀行。您認為當前來看,歐債危機對於中資銀行“走出去”是機大於危,還是危大於機?在“走出去”過程中,需關注哪些事項?

  陳少東:我認為是危機並存。雖然當前不少銀行的確價格很便宜,但這背後是有原因的。例如自身債務問題、當地經濟存在較大困難、失業率高企等,這些多少意味著你雖然以便宜價格收購了這家銀行,但需要解決的麻煩和問題肯定也很多。

  中資銀行在“走出去”過程中,首先應當考慮的是這是否能夠滿足自身的總體發展戰略,“量體裁衣”最重要。一般來説,“走出去”的途徑有兩種,自己開分行或者並購當地銀行。這兩種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各家銀行應當根據是否與自己經營特點、風險管理能力相匹配等條件來抉擇。具體來看,應關注下列事項。首先是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一般來説,金融機構受到當地法律法規的約束較多。其次是培訓網路人才,海外分支機構運作好壞往往與人員匹配、專家團隊密切相關。再次是構建優良的IT系統。隨著現代金融的快速發展,電子系統在金融服務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較好的

  IT系統不僅是為客戶提供衍生品等金融服務方面的必須,也是加強海外分行與總行之間交流往來的重要條件。

  記者:人民幣國際化對於中資銀行“走出去”有何重要性和意義?中資銀行應當如何把握國際化過程所帶來的機遇?

  陳少東: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前進對中資銀行海內外業務都會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將表現在産品業務創新、風險管理創新等,但與此同時也會加大相關風險。銀行把握人民幣國際化機遇,一方面要加強産品業務創新,另一方面應加強海外分支機構的建設和管理,為人民幣海外業務提供機構支援。這包括權衡組建分支機構和兼併收購的利弊、選取合適的國家和地區開設機構、明確海外行市場定位,提高專業化程度、提高海外行風險管理能力、加強隊伍建設,增強跨文化管理和外派員工的管理等。我國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經營管理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記者:在中資銀行“走出去”的道路上,有哪些教訓值得我們警醒?

  陳少東:日本銀行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曾留下片面追求規模擴大忽視風險管理的教訓,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低效率並購,過度擴張;漠視客戶需求,忽視金融創新;利率市場化後,資金成本優勢消失;疏于內部控制,違規事件頻發等。這對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啟示包括以下幾點:銀企互利合作,緊跟“走出去”企業需求;加強海外分支機構的風險管理;中小銀行要理智分析國際化經營的利弊;加強産品和技術創新,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提高內控水準,避免操作風險和合規風險。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