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 周銳)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15日表示,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開拓,內地大機構、大企業已紛紛“拋棄”銀行,轉向成本低且更靈活的融資渠道。未來,如何做好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將成為關乎銀行生存的大問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包商銀行等機構15日在京舉辦“微型金融與包容性發展”年會,討論內地微型金融的改革、發展與創新。
“微型金融”是世界銀行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向窮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一系列支援生産、提高收入、穩定消費的金融服務。
李揚介紹説,經過多年發展,微型金融在中國的作用已不局限于“扶貧”。目前,所有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和支撐的企業和個體都是微型金融服務的對象。
2011年下半年,溫州爆發老闆“跑路潮”,官方隨即頻繁出招,解渴中小企業。
李揚表示,面對産生自草根的個人和企業,現有的正規金融體系很難提供持續服務,這就迫切需要微型金融加速發展。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指出,對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問題的求解,或將成為內地經濟下一輪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今天的會議上,李揚對如何加速微型金融的發展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一,制定更為綜合的微型金融發展規劃,這一規劃的重點不應局限于銀行類機構和貸款等相關業務;其次,探索能更好分擔風險的社會機制,考慮成立政策性基金或政策性銀行對相關風險進行分散和補償。其三,制定更科學合理的金融財稅政策,做好相應補貼。
李揚強調,支援小微企業,不僅是內地銀行的責任,也是其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李揚透露,一個由其指導的研究顯示,內地大企業、大機構和部分中等規模企業目前之所以還在使用銀行,主要是為了清算便利而非滿足融資需要。未來,如何做好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和産品設計,或將成為一個關乎銀行生存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