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利率下調,甚至再次回到‘負利率’的可能性在加大,也就是央行在近期會引導市場的預期進入到刺激投資和消費,從而達到保增長、促就業的階段中”
我國存準率終於再次下調0.5個百分點。從下調的幅度和選擇時機看,還是能看出這段時間央行提防滯脹、用心良苦的謹慎特徵:一方面,從實體經濟疲軟的宏觀數據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未來應該走向寬鬆通道,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另一方面,從歐美日依然保持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熱錢流入和由此引發的外匯佔款的壓力,從而造成虛擬經濟流動性氾濫的可能性來看,央行又不能容忍貨幣超發去衝擊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比如,前一段時間暴露出來的實體經濟“錢荒”和虛擬經濟“錢流”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如果貨幣政策不謹慎,非但不能提振投資和消費,反而會看到消費品被當作投資品來炒作的問題,而且,央行等到推升物價上漲的時候再來收緊銀根就會變得異常困難。為此,央行此次的存準率下調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貨幣政策開始走向寬鬆,而是正在面臨促增長和防通脹所造成的“兩難”的挑戰,因為此次下調釋放出來的近5000億資金也只是正好沖銷掉4月存款減少的規模,而並沒有促成眼下銀行總量上放貸能力的提高。
未來央行貨幣政策能否突出重心,在穩中求進,促進市場形成穩定的預期,從而發揮它應有的刺激實體經濟復蘇的作用,關鍵還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實體經濟吸收流動性的海綿功能必須儘快建立起來。尤其是要發揮稅收減免的財政功能和加大政府採購對民資的扶持力度以及大力整頓資源型行業供給能力和定價機制上所出現的由於壟斷造成的扭曲機制,從而有效緩解下游民資集中的製造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壓力。另外,要強化投資者和消費者利益保護的力度,加快改革現存的機會不平等、競爭不公平、誠信不到位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的步伐,讓由此帶來的收入效應和財富效應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於是,在這樣的格局下,央行釋放出的流動性才會真正被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商業活動所吸收。否則,看上去是出於刺激經濟復蘇的資金投放都會被不完善的金融市場和灰色渠道所吸收,很容易再次上演民間高利貸、樓市泡沫和囤積生産資料與消費品的投機行為。
第二,流動性的增加要和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同步推進。健康的金融體系應該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而“生”的。當然,打破銀行的壟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消除金融創新活動中不必要的障礙,也是提高銀行配置資源能力十分重要的環節。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正在更大程度上地考驗中國金融體系能否在開放的環境中也能確保變化多端的資金去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否則,如果這些貨幣政策的“微觀傳導機制”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再加上我們監管的能力沒有到位,那麼,央行的貨幣增加就有可能會催生危險的泡沫,造成宏觀經濟巨大的波動,甚至爆發讓我們可能倒退10年的金融危機!
第三,歐美日寬鬆的貨幣環境挑戰資本管理的效率和匯率變化的靈活性。因為歐美日超發的貨幣很容易在投資和貿易的渠道利用他們的完全可兌換性進入到今天儲蓄高、開放度大、增長相對較快的中國市場中,這給我們貨幣政策抗通脹和抑制資産泡沫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從而使得我們的貨幣政策一直處於被動的對衝的地位中。從某種意義上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讓人民幣走出去也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法,但是,一旦將來中國經濟出現大幅度的週期調整,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出現東亞危機的情景,大量人民幣集中“回流”造成的通脹、或資産泡沫崩潰和我國交易條件急劇惡化的現象。即使那時匆忙啟動外匯和資本管理,那也要付出顯性的干預代價和隱性的國際信譽喪失的風險。所以,目前看來這種狀況在倒逼我們加快匯率的市場化改革,而我們目前産業界是否已充分做好了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的準備還很難説。於是,就會出現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央行不得不謹慎行事,以對衝外匯佔款作為首要的目的。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我認為貨幣政策未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還是會謹慎從事,為經濟調整和金融發展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穩定的空間。但是,不管“兩難”的挑戰還會持續多久,存準率儘快下調變得刻不容緩!因為它能釋放在中國最有效的數量調整所需要的貨幣政策的空間,至於它可能給銀行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等後遺症問題,完全可以通過事後央票回購、窗口指導,以及事前匯率適度調整和資本管理強化等綜合手段加以克服。從這個意義上講,近三個月還會有1-2次的存準率下調可能性。利率政策在市場化程度有限、內外利差擴大的環境下,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市場的預期而不是直接發揮流動性增加和減少的調節功能。目前來看,利率下調,甚至再次回到“負利率”的可能性在加大,也就是央行在近期會引導市場的預期進入到刺激投資和消費,從而達到保增長、促就業的階段中。當然,會容忍這種擴張預期持續多久,還要取決於央行今後對流動性增長的速度和控制物價的必要性所作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