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利率市場化的時機已成熟。中國實現利率市場化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下一步應促進商業銀行主導的資本市場發展,具體路徑是存款理財化和貸款證券化。
此外,李揚認為,未來人民幣匯率難有大的升值空間。中國防範銀行風險,最重要的是關注中國經濟週期的變化。實施巴塞爾協議三對銀行資本金的要求是否適用於中國銀行,值得關注。
實現利率市場化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中國證券報:下一步利率市場化應如何開展?
李揚:市場化利率是市場上金融産品通過反覆大規模交易形成的。利率市場化不應從調整銀行存貸款利率做起,要讓金融産品放開交易。因此,資金脫媒、讓資金大規模從銀行走出來是必要條件。
以美國為例,美國利率市場化非常徹底,其原因在於有大量的類似中國的銀行理財産品及貨幣市場基金等各類産品涌現。現在中國也已出現存款理財化、貸款證券化這一趨勢,這是利率市場化的正道。
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獲取資金以替代銀行貸款,這一市場化的利率反過來會對銀行貸款利率形成壓力:銀行提供的利率不合適,企業就會在市場上尋找資金。因此,利率市場化不在於利率水準是多少,而是要提供一種競爭機制,在這一機制下資金的供應者、需求者、供求雙方之間三層競爭,這樣利率才會市場化。
當前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已經成熟。近兩年銀行理財産品快速發展,規模已和銀行貸款接近。理財産品的利率市場化,逼著銀行的存款、貸款利率繞開各種管制跟著理財産品走。我認為,大約三到五年利率市場化可以基本實現。
當前正是“潤物細無聲”的時候。利率市場化展開的過程即是大量金融産品進入交易。任何國家,只要是金融資源集中在銀行手裏,都無法實現利率市場化。銀行把資金的供需方隔開,資金價格就難以找到均衡點。
中國實現利率市場化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在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裏利率市場化才能鞏固。過去提到發展資本市場,往往意味著市場與銀行此長彼消。其實應當看到,資本市場無論如何發展都回避不了銀行。下一步應促進商業銀行主導的資本市場發展,具體路徑還是存款理財化和貸款證券化。
當前銀行資金運作的表外化,就是商業銀行主導的資本市場發展,這一過程已經展開。利率市場化是一項根本的改革,金融市場的各個方面都需予以配合。
匯率不會再有大升值
中國證券報:如何理解當前匯率已接近均衡水準?預計未來人民幣匯率將去向何方?
李揚:未來人民幣匯率不會有特別大的升值了。一是凡是“率”,都必須通過反覆交易尋找均衡點,現在交易已經非常充分。(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二是近期已經出現人民幣貶值跡象,主要體現在離岸市場。而離岸市場的人民幣交易是完全市場化的。三是如果我國貿易順差與GDP之比能夠控制在4%以內,外匯來源大規模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基礎性來源就極大弱化了。
決定匯率的因素很多。就中美通脹對比而言,未來中國的通脹水準可能持續高於美國,從這一角度看,人民幣也不需要再大幅升值了。
關注經濟週期變化最重要
中國證券報:為防範風險,監管層正在推進實施巴塞爾協議三,存款保險制度未來也有可能推出。如何看待這些措施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李揚:銀行是具有相當大外部性的機構,因此防範銀行風險是保證經濟社會正常運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危機也從反面告訴我們防範銀行風險的重要性。
在中國,最基本的防範風險措施是存款準備金率制度,現在還要引入巴塞爾協議三及存款保險制度。三項舉措合起來,鎖定的銀行資金可能達到30%,這將使銀行降低運營效率。因此,實施巴塞爾三協議對銀行資本金的要求是否適用於中國銀行,值得關注。
當前,中國需要關注系統重要性銀行、關注金融橫向傳染,但更重要的是關注經濟週期的變化。上一輪經濟週期中,銀行産生的大量不良資産如今都變成優良資産,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當前中國處於高速發展階段,與歐美經濟2%-3%的年均經濟增長不同。歐美經濟稍微下行,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就會很大,資本充足率要求也相對要高。中國金融部門最重要的任務是支援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快速發展。銀行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經濟波動的風險。
目前保增長比控物價更重要,在今年二季度可能會更加凸顯。調控的實際操作要注意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
首先,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靈活性和前瞻性已有表現。去年12月準備金率已經下調,四季度增大信貸投放也比較明顯且異乎尋常。
其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方式在去年非常突出,預計今年還會加大力度。財政存款目前在國庫裏的餘額逾3萬億元。這部分資金構成國家基礎貨幣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可以用拍賣方式向商業銀行轉移,預計2012年這種操作還會繼續。
三是市場利率開始下行。市場利率如果成為趨勢,官方利率也會跟進。匯率方面,匯率如果接近均衡水準的話,國內外的經濟結構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此外,2012年我國將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將略多於2011年,財政收入將保持20%-30%的增速。財政政策將發生一些重大結構變化,如營業稅向增值稅轉型,特別是服務業的營業稅向增值稅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