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應中性偏松

2010-07-16 09:48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張蕾

  6月經濟數據今起公佈,經濟增速減緩已成業內共識。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綜合國際國內因素,未來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採取中性偏松的取向。

  吳曉求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國際國內形勢錯綜複雜。因此,宏觀經濟政策不能單一依靠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應該綜合考慮。現在,大家都將關注的目光過度放在貨幣政策上,忽略了財政政策的作用。過度依賴金融貨幣政策對調結構、經濟轉型不利。

  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一直比較嚴峻。當前,全球經濟脆弱的復蘇受歐洲主權債務信用危機威脅,可能導致第二波探底。在歐盟的一系列救助機製作用下,情況有所緩解。

  不過,吳曉求認為,救助機制只是暫時緩解危機,債務危機的基礎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首先,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基礎和制度沒有根本改變,歐元區一些國家內部享受的高福利與勞動生産率以及創造財富的能力不匹配,收入分配結構不平衡。其次,歐元區國家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不匹配的。造成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分離,經濟受創後恢復的彈性不夠,過程緩慢。

  雖然外部環境不利,但真正影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方向的還是內部因素,吳曉求認為,未來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是中性偏松,才能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完成經濟轉型。

  吳曉求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矛盾,下半年經濟增速是否放緩在考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延續性。

  首先,經濟總量增長與經濟結構調整存在矛盾。推動産業結構調整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方向。這意味著産能過剩和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生産必將受到嚴格控制,就我國目前的産業結構來説,這勢必會影響到經濟總量的增長。

  其次,經濟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之間的矛盾。要想維持經濟持續上漲,就需要在這之間找準平衡點,既不能偏經濟增長,也不能重控制通脹。

  第三,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矛盾。勞動力成本應該上升,但收入分配不能完全依賴工資沒有約束的上漲,應該考慮到與GDP的增速匹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