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仍然漫長

2009-04-03 09: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肖燕
  “人民幣國際化”從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後,這個短語被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多,頻頻見諸報端。金融危機則使人們更加意識到美元一幣獨大的弊端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也堅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

    回顧近年來的一些標誌性事件:2007年東盟10國以及日本、中國和韓國的財長達成建設區域性外匯儲備所有貨幣體系協議,明確人民幣是亞洲最重要貨幣之一的地位;2008年12月,國務院正式確定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直到4月2日,中國央行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又邁出關鍵性一步。

    “金融危機使得與中國進行貨幣互換的國家多了一種支付手段,也為人民幣區域化、甚至國際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

    但是,專家指出,必須清醒認識到人民幣的區域化、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要求中國與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更加緊密,更要求中國能夠以大國的風度在經濟上維護區域活力、在政治上維護區域穩定。人民幣國際化只能是中國硬實力不斷提高後水到渠成的結果。對於一些人預計的“十年後人民幣將成為能和歐元平起平坐的國際貨幣”,也許我們應該保持清醒頭腦。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引用了“日元國際化”的例子。日本當年制定了很詳細的“貨幣國際化”規劃,包括推進日元在進出口和大宗貿易結算中的使用,現在日元已經成為國際主要貨幣之一。但是和美元、歐元的地位比起來,日元的地位還是不夠高。“日本制定了這麼詳盡的戰略,但現在的結果也是差強人意。同樣,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也會很艱難,也會遇到很多外部的阻力。”他説,穩定的貨幣幣值對於國際化非常重要。中國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造成了我國外匯佔款的被動增加,人民幣發行量的增多勢必導致貨幣購買力的下降。雖然央行可以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回收和對衝流動性,但是這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人民幣長期貶值的壓力就會一直存在,而這顯然不利於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和國際化。

    光大銀行策略分析師黃學軍指出,一國貨幣在全球市場所佔的比重大小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及市場規模、經濟開放程度、該國貨幣的升值比重以及其匯率波動幅度。他表示,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主要由市場決定,人民幣是否有吸引力、是否享有足夠的定價權都將受到考量。“儘管隨著我國企業的定價能力不斷增強,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將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如東南亞、中東、南美、俄羅斯和印度等。但相對來説,歐美和日本地區的人民幣國際結算需求較弱,人民幣被這些地區接受將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他説。

    而人民幣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區域化也面臨著很多技術和機制上的挑戰。目前,邊境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多以現金為主,而現金結算中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參與程度比較高,風險很大。“隨著貿易量的增長和整個地區的資金流的增長,非正規金融機構所暴露出的問題也在增多。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更應加大正規金融機構在結算中的參與度,促進人民幣區域化的硬體建設。”趙慶明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