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馬蔚華,招行何處去

2013-05-09 10:04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林天泉

  “馬行長真的要離開了麼?”招行員工都這麼問,説明這是一家對行長有著超出一般依賴的銀行。

  但時間總是無情。5月8日,堪稱最具有個人領導力的行長馬蔚華,將結束他個人迄今為止最引以為傲的一段職業生涯。整整14年,馬蔚華標誌性的微笑、馬不停蹄地宣講、大刀闊斧地兩次改革,都為招商銀行刻畫了深刻的馬氏印記。

  那麼,這家有著鮮明行長個人風格,多次被外媒評為中國最佳股份制銀行的招商銀行,在“後馬蔚華時代”,究竟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明天?

  老馬離場有遺憾

  走到哪,馬蔚華身上都帶著招行的標簽。

  “他的一言一行是招行精神的代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徐明東對於馬蔚華的離任也是唏噓不已,“在中國的銀行家中,他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的影響力都是比較大的”。

  這個在深圳與華為任正非、平安馬明哲、萬科王石齊名的商業“教父”,卻也扛不過年齡壓過退休線,65歲的他在之前便已經開始為退休做準備。最近幾年,他更加注重招行體制建設,試圖去掉更多的“馬蔚華標記”。

  一個多月前的招行2012年業績發佈會上,馬蔚華説:“一個企業的發展,最終要靠制度、文化的連續性,如果制度可以不斷完善、文化可以不斷傳承,那麼無論誰當行長招行都可以健康發展。”

  “招商銀行很多業務做得很好也很早,是一個很有活力的銀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整個銀行業中,招行敢作敢為的思路,確實是因為馬蔚華的烙印太強大。在銀行業的條條框框之下,馬蔚華還在繼續做金融創新。但是其離場要説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也不儘然。”

  興致勃勃推行的“二次轉型”還未完成,馬蔚華就要離場,不是沒有遺憾。

  招行在零售業務方面已經深耕細作多年,馬蔚華給後來者留下的招行算是修繕良好。但是馬蔚華“二次轉型”尚在進行,要求各分行降低資本消耗、控制財務成本以及推進小微企業業務。由於分支機構對推進業務轉型並不積極,加之小微業務對貸款定價水準和盈利回報要求頗高,馬蔚華此次改革成效並不是很大。

  “馬蔚華是希望開拓中小企業這個新的客戶群,但他今天開展新業務明顯是遇到了很大的瓶頸。在今天的中國,業績表現較好的絕對不是小微企業。”孫立堅表示,“改革效果應該並不明顯,但是也並不是壞事。如果改革效果明顯,馬蔚華離開會非常影響之後招行小微企貸款的發展方向。”

  “降低資本消耗、控制財務成本兩個思路很對,在今天的經濟週期低谷,必須注重控制風險,如果盲目擴張,就會形成潛在的不良負債。”孫立堅説。

  中信換任還在陣痛

  田惠宇,現任建設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北京分行行長,即將從老馬手中接棒。

  他並不是第一個從建行走出來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行長。朱小黃在去年8月接管中信銀行,此前他擔任建行副行長,負責建行零售業務。

  在過去的6個月,一場朱小黃“旋風”橫掃中信,強化零售銀行戰略、網上再造一個中信銀行以及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都給中信帶來了強烈的戰略調整陣痛。

  無論是凈利潤持平(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310.32億元,同比略增0.69%)、不良貸款餘額上升43.48%,還是高額貸款減值準備計提,中信銀行2012年一系列財務表現令市場大跌眼鏡。

  “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我想儘快達到監管指標要求,可能對於我們自身的市場形象等各方面都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朱小黃這樣解釋他的大刀闊斧。然而2012年中信的業績表現不佳,雷霆改革也讓這家相對保守的商業銀行感覺步伐過快。

  同樣來自建行,即將成為主角的田惠宇接下來是否也會“上任三把火”?

  後來者理念是關鍵

  招商銀行即將到來的掌舵者是一個低調的人,這點與自稱為招行宣傳員的馬蔚華之高調,可謂兩個極端。田惠宇任建行深圳市分行行長近5年間,極少與媒體接觸。

  在擔任建行北京市分行行長期間,田惠宇推進了機構設置和業務流程的改革,將100多個支行撤併為30多個,為此不惜流失了部分支行行長級別的人才。接近他的人評價,這是一個外表文靜,但內心極其有力量的人。

  “馬蔚華在招行期間的文化、制度以及理念比國內很多銀行發展得都好,短期內也很難改變。”徐明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中國國內機構的發展是體制性的運營,機構的一把手的理念確實有很大的影響。長期要發生什麼大的變化,可能要看他自身的文化理念和銀行發展戰略跟招行現有體系是不是吻合。”

  田惠宇,有著5年的資産管理經驗,有這樣的背景,對風險的認識一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王岐山擔任建行行長時期,其中的一名秘書正是田惠宇。

  “馬蔚華這種走差異化經營的思路能夠繼續下去的話,那麼招商銀行在今後的潛力不可低估。如果後來者不能看到這點,而是只能看到眼前利益,靠利率市場化去太高存款利率搶客戶,放低貸款利率搶企業,那前景不會太好。”對於田惠宇會不會像朱小黃那樣大刀闊斧,孫立堅認為,“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貿然大動作開拓業務是有風險的,中信現在的狀況應該起到警示作用。此外,王岐山對高風險業務的監管非常重視,一直以來都在強調防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組織內耗及短期內的業績下滑或將在所難免。“短期內不良資産有集中釋放可能,新官不理舊賬,如同中信銀行新行長去年底大幅提了120億減值,使得中信成為首只業績近乎零增長的銀行股”。(衛容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