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雙中心”建設帶給商業銀行歷史性契機與巨大挑戰

2009-05-14 09:24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據上海證券報消息 上海“雙中心”建設的總體部署,涉及大量政策、措施、方案還有待逐項協調、細化、落實。但從中長期看,“雙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將為商業銀行拓展業務空間和提升競爭能力提供歷史性契機,也帶來巨大挑戰。

    4月29日正式發佈的《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要求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技術,著力提升汽車、裝備、船舶、電子資訊等優勢製造業的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製造業和戰略産業;優化發展精品鋼材、石油化工等基礎製造業。這為銀行業信貸機構的優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商業銀行擴大資産業務規模和優化信貸結構。

    金融市場的深化,還有利於分散銀行風險和實現收入結構多元化。《意見》認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就是“建設比較發達的多功能、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並在推進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開發跨機構、跨市場、跨産品的金融業務等方面留下了濃重的筆墨。隨著兩個中心建設的推進,商業銀行在投行業務、資産管理、存管託管、衍生品交易等方面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有望實現收入結構多元化,銀行風險分散化的良性迴圈。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僅將直接催生航運金融的發展,而且還將有力地帶動銀行國際業務和離岸業務。《意見》提出為建成國際航運樞紐港,須“加快發展航運金融服務,支援開展船舶融資等高端服務”,並在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允許企業開設離岸賬戶,為其境外業務提供資金結算便利。”從國際經驗來看,國際航運中心同時也是國際貿易中心和資金清算中心,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和離岸業務無疑將擴容:一是航運是國際貿易的重要中間環節,航運量的增加必然帶動銀行貿易和運費等結算量的增加。二是國際機構大量入駐和離岸賬戶的設立,將形成巨大的離岸金融市場。

    毫無疑問,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將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有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以後的全球清算銀行。無論是《意見》“擴大國際開發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規模,適時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還是目前上海開展的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的試點,本幣國際化都需要商業銀行承擔起人民幣國際清算的職能,這將帶來大量的本外幣沉澱和相關結算業務的發展。

    隨著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不斷集聚以及金融市場的深化發展,高凈值個人客戶的數量將持續增加,為商業銀行大力拓展中高端財富管理業務提供堅實的市場基礎。而國際活躍的金融機構的增加、高端金融人才的匯集以及金融創新環境的改善,有利於商業銀行以上海為“試驗田”、以國際先進水準為標桿,上海有望因此成為“財富管理業務和私人銀行”中心。

    創新是避免同質化、通向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手段,也是商業銀行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意見》第九條要求“充分發揮上海金融市場種類齊全、金融機構體制健全、金融發展環境良好的優勢,先行在上海開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産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意味著金融創新將提速,而在上海建設“雙中心”的過程中,優惠的扶植政策和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國外商業銀行帶來的大量創新型産品和服務、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引進,將大幅縮短中資銀行創新型産品的導入期,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

    與商業銀行歷史性契機相隨的,是三大艱巨的挑戰。

    首先是競爭,上海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已成國際、國內商業銀行競爭的主要舞臺,不僅國際銀行業搶灘上海,而且國內各大銀行也紛紛在上海佈局,不僅銀行機構在發展綜合經營,而且其他金融機構也在試水擴張,競爭廣度和競爭深度將進一步拓展。其次是轉型,中國商業銀行面臨從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信用仲介向現代意義上的全面金融服務提供商的轉變,從原來重點支援生産型企業到高效服務於現代服務業的轉變,從業務、地域的相對分割經營到高度協同運作的轉變。再者是如何深化改革。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差異化定位、內部公司治理、預算約束、産品創新、流程設計等諸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提高。(劉能華 作者係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研究部研究員)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