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有步驟、分層次地推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有些方面要進一步加溫,而有些方面則需要暫時冷處理。
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週一,國家發改委便發佈了《“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下簡稱《規劃》),國家對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傾斜力度由此可見一斑。“此次《規劃》是為2020年將上海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打基礎。”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可以看出,國際金融中心的進程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準備期,第二步是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將上海真正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2020年,“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將是怎樣的呢?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亞洲GDP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9%增加到52%。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新一極,屆時,人民幣將真正成為世界性貨幣。
在此以前,上海將有步驟、分層次地推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有些方面要進一步加溫,而有些方面則需要暫時冷處理。
加溫:人民幣利率市場化
“十二五”期間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之一:力爭到2015年基本確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幣定價中心地位。《規劃》指出,金融衍生産品將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定價基準。自2007年Shibor正式運作以來,Shibor一直都是央行希望培養的人民幣基準利率體系。“這一消息真是讓人喜出望外。今後政府將主要負責調控Shibor,而存、貸款利率則會逐漸放開,各家商業銀行可以根據Shibor這個資金源頭成本的升降以及自身的經營狀況來自行決定存、貸款利率高低,否則,人民幣金融産品是無法快速推出的,這樣,對國內投資者來説顯然是一個好消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此表示。
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是人民幣産品創新的基礎,而産品發展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在人民幣頻繁交易中,更多的金融風險和市場機會也在産生,人民幣産品在市場交易中不斷被轉手,將為市場注入新的流動性,並最終推動整個市場的不斷向前發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