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論壇花絮第二屆

海峽論壇上的“僑音”

時間:2010-06-23 08:38   來源:SRC-83
<P>  蘇玉珍,生長在印尼,後來回中國臺灣讀書,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在臺灣被稱為歸僑;林軍,同樣生在印尼,被父母抱回大陸,現任中國僑聯主席,在大陸他也被稱為歸僑。程國強,從臺灣旅居加拿大,在臺灣被稱為僑胞;傅松望,從溫州赴西班牙創業,在大陸他也被稱為僑胞。 </P>
<P>  在第二屆海峽論壇的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上,他們相聚。臺灣僑聯總會常務理事葛維新説,海外的僑胞無論是什麼黨派、陣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希望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祖國好!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莊國土説,兩岸僑聯組織即使在漫長的互不往來的時代,各自的角色也都是相同的,就是服務歸僑、僑胞;就是在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僑聯組織也都是堅持一個中國,並且為這個信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P>
<P><STRONG>  臺北是個大僑鄉</STRONG></P>
<P>  臺灣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在論壇上生動地説:“對我來説,臺北就是一個大僑鄉。不信你在街上隨便攔住一個人,和僑不沾關係的幾乎沒有。要不自己是學成回來的,要不孩子在外面學習,或者家人在美國、日本工作。”</P>
<P>  臺灣僑聯總會成立於1952年。兩岸僑聯組織曾經“老死不相往來”。2005年8月26日,“僑聯總會全球僑領大陸參訪團”到訪北京,破冰水暖。第二年,兩岸僑聯便舉辦“海外華人和平與發展論壇”,開始了合作之旅。關於2005年這個時間點,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秘書長余建強是這樣解釋的:“當島內被‘臺獨’分裂勢力和活動鬧得烏煙瘴氣的時候,當胡錦濤與連戰實現歷史性握手的時候,我們越柬寮的鄉親,毅然決然與‘臺獨’政權決裂,走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路。”</P>
<P>  本屆海峽論壇強調“聚焦民生”,“什麼是民生?兩岸和平,讓臺灣和福建的老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最大的民生。”這樣的答案在論壇上獲得最大的認同。</P>
<P>  2009年6月,臺灣僑聯理事長簡漢生邀請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訪台,實現了兩岸僑聯組織的你來我往。“如果再到臺灣,您最想做的是什麼?”記者在論壇採訪林軍時提問。他答:“深交幾個朋友,解決一點實際的問題。”林軍表示,兩岸僑聯組織的合作要踏實,提出實際的問題,找出可操作的辦法,為海外僑胞做一些實事。</P>
<P><STRONG>  僑胞對兩岸都功不可沒</STRONG></P>
<P>  莊國土院長在論壇上表示,華僑、僑人對兩岸的貢獻都功不可沒。</P>
<P>  他介紹,1949年之後,兩岸對華僑工作都非常重視。臺灣1955年頒布“華僑回臺投資條例”,從那時起30年間,引進僑資和技術,配合島內經濟發展戰略,促進臺灣對外貿易發展、外匯收入和産業轉型。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引進美國矽谷華人IT業,提高了科技産業的競爭力。華僑、華人仍然是臺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各行業的中流砥柱。而大陸30年來實際利用外資金額8990億美元,其中海外僑資佔近七成。如同1970年以後的臺灣一樣,1990年以後,大批海外專業人才陸續回到大陸,不少人在各行業開始擔當領軍角色。</P>
<P>  莊國土説,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約4543萬,其中東南亞有3348.6萬,約佔全球華僑、華人的73.5%。1950年以前,華僑、華人中只有極少數受過高等教育。而今天,華僑、華人的教育程度在美國高於平均水準。臺灣從1960年開始派遣留學生,前後留學人員50萬到60萬。大陸1980年開始留學潮,已有超過200萬學子在海外攻讀過。這是智力資源,在新的世紀,他們將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起到重要作用。</P>
<P>  但葛維新提醒,海外大半僑胞還是“寄人籬下”討生活的狀態,他們很辛苦,僑聯的首要任務還是幫助他們。而海外僑胞的政治觀點可能屬於不同的陣營,這些政治觀點的形成有個人的、社會的、歷史的複雜因素,但無論如何,沒有華人希望中國不好,所以兩岸的政治人物都要有更寬容、更開放的思維。</P>
<P>  歐洲溫州華僑華人聯合會主席傅松望對此的觀點是:在涉及整體民族利益、民族形象的問題上,海外僑胞要協調一致,統一行動;在涉及僑胞生存發展的問題上,要加強協調,發出一個聲音。</P>
<P>  傅松望提出僑胞要積極參與住在國的社會生活。他舉例説,2004年馬德里發生爆炸事件時,西班牙華僑華人協會牽頭組織華僑華人積極參與西班牙政府組織的反恐怖主義大遊行,成為遊行隊伍中唯一的外國移民團體,令當地社會刮目相看,提高了僑胞的社會形象。</P>
<P><STRONG>  唐人街不只是中國人的街</STRONG></P>
<P>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和諧僑社的概念。記者問“和諧”的具體含義,林軍感性地説:“我到西班牙訪問僑團僑社時,在機場見到兩岸的僑胞都來接機。我聽説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臺灣‘八八’風災時,西班牙僑社不分大陸、臺灣,攜手並肩向災區捐款。今年春節,旅西華僑、華人舉行首次‘春節彩裝大遊行’廟會活動,大陸僑團、僑校、臺灣社團、教會、佛教會共同參加,來自兩岸的僑胞同慶同樂。這就是和諧。”</P>
<P>  而蘇玉珍講述的親身經歷,反證和諧的重要。她説,僑胞早期移民印尼,大多數是做生意,當時遇到任何問題,各僑團都全力幫助向印尼政府交涉解決,僑胞的個人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的繁榮。但二次大戰後,祖國發生內戰,僑社也開始四分五裂,有支援“紅”的,有支援“藍”的,甚至也有支援“綠”的。僑社各自為政,結果是華文學校關了,華文報章被禁了,印尼大學規定華裔只能佔錄取名額的2%,這樣的結果是所有華人的損失,無論你是什麼政治觀念。</P>
<P>  林軍呼籲,和諧是僑團內部的和諧,是兩岸僑社的和諧,是僑社與住在國的和諧。</P>
<P>  余建強的經歷真正體現了“和諧”二字,他從越南移民美國,任臺灣當局僑務顧問,當選臺灣海外傑出青年。入籍美國後又當選美國傑出青年。現在任中國僑聯委員。他在論壇上提出,海外的唐人街,不只是中國人的唐人街,如果是在美國,我們應該告訴美國人:它也是你們的唐人街,這才是落地生根融入主流的觀念。反過來,這也會督促我們改變唐人街的臟、亂、差,因為這是維護我們自己的形象。</P>
<P>  蘇玉珍提出僑社團結就是力量,可以獲得住在國的重視,也可以化解與當地居民的對立。比如印尼的僑胞協助慈濟在海嘯災後建立新村,現在已經住進了成千上萬的印尼人。“要讓他們了解華人對他們的關懷。為僑胞的下一代爭取一個更好的環境。”</P>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