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評論反應第二屆

海峽論壇建起兩岸直接交流多樣平臺

時間:2010-06-22 14:02   來源:SRC-423
<P style="MARGIN: 0px">  澳門《新華澳報》21日發表評論員富權的文章指出:第二屆海峽論壇有別於國共論壇的以兩岸精英人士為主,由“草根”階層“發聲”,從經濟領域向其他領域拓展,交流對象從政經各界向社會基層深入,交流地點從城市向農村,從北部向南部延伸。本屆論壇創造出更多、更加靈活的深化兩岸直接交流的平臺。</P>
<P style="MARGIN: 0px">&nbsp;</P>
<P style="MARGIN: 0px">  文章摘錄如下:</P>
<P style="MARGIN: 0px">&nbsp;</P>
<P style="MARGIN: 0px">  號稱出席的臺灣同胞人數更多、階層更廣泛的第二屆海峽論壇,顯然是兩岸交流向更廣的寬度、更深的深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參加這屆海峽論壇的臺灣同胞,基層人士佔到百分之八十,來自臺灣中南部的約佔百分之六十。臺灣工會、青年、婦女、文化、體育、民間信仰、工商、農業、旅遊等三十個界別的代表人士參加了論壇活動,比首屆新增十個界別。這有別於“國共論壇”的以兩岸精英人士為主,由“草根”階層“發聲”,從經濟領域向其他領域拓展,交流對象從政經各界向社會基層深入,交流地點從城市向農村,從北部向南部延伸。本屆論壇創造出更多、更加靈活的深化兩岸直接交流的平臺。</P>
<P>  雖然自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胡錦濤和連戰的會談開啟兩岸政黨交流以來,兩岸交流正向縱深發展,但大陸方面並不滿足於此。要本著“做臺灣人民工作“的意願,在繼續促進兩岸精英層交流及政黨性質同質交流的同時,引導到規模更大層次更深的基層交流及各黨派交流中去。因此,以邀請臺灣各基層界別代表和中南部同胞出席的海峽論壇,就是有別於每年進行的“國共論壇”,使兩岸之間的論壇活動從議題的溝通發展為心與心的溝通,充滿了人性化。八閩大地成了兩岸平民百姓的大聯歡嘉年華,洋溢著親情融合的氣氛。 </P>
<P>  要在短短的五天內集中地舉辦二十多項大型活動,其背後的組織策劃安排調度等,頗為考驗人。只有事權集中、行政執行力高的大陸才能做得到。出席論壇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説,希望兩岸論壇能在臺灣舉辦,這當然是好建議,故得到不少與會者的贊同和支援。但在技術上,先不要説是民進黨是否會阻撓搗亂了,就算是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單純的組織工作,如按照“福建模式”,臺灣方面恐怕就做不到。由此可反襯出,具體承辦海峽論壇的福建省委、省政府及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魄力和能力,令人欽佩。 </P>
<P style="MARGIN: 0px">  第二屆海峽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主題,聚焦民生,匯集民智,凝聚民意,共同研商兩岸民眾關注的熱點議題,致力於打造兩岸民間交流的平臺、兩岸經貿合作的平臺、兩岸合作交流政策研討的平臺和兩合作交流的樞紐平臺。因此,它具有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的特點,在邀請臺灣各縣市代表、工商企業界、文化教育界等界別代表的基礎上,擴大邀請臺灣基層民眾,中南部鄉親、少數民族同胞和行業代表、民間社團人士以及媽祖、關公、保生大帝、陳靖姑、開漳聖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眾參加。在活動內容設計上更加突出文化內涵,充分展示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文化産業對接,注重群眾性文化交流活動的受眾面,讓所有參與論壇活動的民眾和其他普通民眾共用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圍、融洽彼此感情。</P>
<P><TRS_PAGE_SEPARATOR></TRS_PAGE_SEPARATOR>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論壇大會上的講話,暢談了幾個重要觀點,其一是應該順應兩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繼續按照先易後難、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務實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力爭取得更多的實際成效,同時還應著眼於今後,逐步解決兩岸關係發展前進道路上的難題,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兩岸的政治互信;其二是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是不斷積累共識、解決分歧、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過程,兩岸同胞形成的共識越多,就越能為破解兩岸關係發展各種難題創造有力條件;其三是兩岸交流沒有黨派之分,沒有地域之別,希望兩岸各界民間團體發揮更加有力的促進作用,拓展新領域,</P>
<P>  開闢新渠道,構建新平臺,創造新形勢,促進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投身到大交流大合作的歷史潮流,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賈慶林還特別指出,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一部分臺灣民眾對大陸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目前還有很多臺灣同胞沒有來過大陸。因此,北京熱誠地歡迎他們到大陸來走一走,看一看,增進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了解,增加對大陸同胞的直接接觸,也鼓勵大陸同胞前往臺灣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基層,與臺灣同胞交朋友,傾聽鄉音,兩岸同胞完全應該常走動,多來往,大家以誠相待、彼此交心,走親、訪友、做生意,日子就會越過越紅火,兩岸關係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P>
<P style="MARGIN: 0px">  國臺辦主任王毅也提出了促進兩岸“新三通”,那就是“心靈相通、感情相通、命運相通”,真正把兩岸民眾的心連在一起,把兩岸民眾的力量匯集在一起,把兩岸民眾的意志凝聚在一起,共同去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 </P>
<P><TRS_PAGE_SEPARATOR></TRS_PAGE_SEPARATOR>  總而言之,這屆海峽論壇是辦得很成功的。但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高標準衡量,還有進一步用足用好用活海峽論壇的長處的空間。實際上,筆者就聽到一些臺灣朋友抱怨,就是時間太短,活動太集中,不但使各家酒店爆滿,而且使人很難兼顧各項活動。而且,由於論壇大會的會場較小,已經到了廈門的近萬名臺灣民眾,只有一千多人能出席,因而有一些人表達失望。為此有人建議,何不參考“活動月”的做法,將時間拖長為一個月,主項活動與開幕式和論壇大會打包舉行,隨後的各項活動就接續依次舉辦,這就不會使人有顧此失彼之感。現在兩岸已經“三通”,從臺灣到福建一個多小時就可到達,甚至比過去島內航線還要方便,臺灣民眾隨時可來。 </P>
<P>  其次是應更突出“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切忌功利性。在一些性質與投資關係不大的分會場上,有些內地代表在發言中特別強調“海西”,還派發了有關某些縣市的投資環境簡介印刷品,引起一些臺灣出席者微言。招商引資不是不能搞,但最好是在與投資有關的分會場進行,以免沖淡分會場主題。 </P>
<P>  另外,還應設法進一步擴大邀請的廣度和深度,雖然出席者大都是臺灣南部及基層群眾,但絕大部分仍是泛藍,泛綠團體幾乎沒有,許榮淑也只是“萬藍叢中一點綠”。這當然因為民進黨中央禁止黨公職出席海峽論壇所造成。不過,大多數泛綠民眾並非是民進黨黨公職,泛綠團體也不全部受民進黨控制,似是可以透過各種辦法邀請他們參加。而且,採取前面所説的分散議題方法,也有助於避過民進黨“統戰”説詞。畢竟,民俗中的保生大帝、開漳聖王、延平郡王等信眾,有不少是泛綠的,如果將分會場舉辦的時間與主會場錯開進行,就較為容易吸引泛綠團體及群眾參加。</P>
分享到:
編輯:程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