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峽論壇)臺胞在大陸當調解員:調解的是矛盾,調順的是兩岸情
中新社廈門9月22日電 題:臺胞在大陸當調解員:調解的是矛盾,調順的是兩岸情
作者 閆旭
“一部分大陸朋友可能認為,臺籍調解員在調解涉臺案件糾紛時會偏向臺灣人,而臺灣朋友心裏也會産生‘臺籍調解員應該會照顧臺灣人’的預期。”
廈門市思明區涉臺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吳仁哲,對此進行了“澄清”:“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誤會,我們在進行調解工作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客觀中立。”
在正于廈門舉行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上,5名臺籍調解員現身兩岸基層調解員聯誼交流會,登臺講述調解涉臺糾紛的經驗心得。
吳仁哲1997年離開臺灣來到廈門,長住至今,成為了一名“新廈門人”。2016年,思明區涉臺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為轄區臺胞提供立體式的法律諮詢、調解服務,化解臺胞與大陸居民、臺胞與臺胞之間的矛盾糾紛。吳仁哲成為第一任臺籍調解員。
“我們在化解涉臺糾紛上有獨特的優勢。”吳仁哲認為,臺籍調解員與臺灣同胞有相同的生活背景、語言模式、思考模式,容易産生共鳴,能更好發揮溝通橋梁的作用。
思明區涉臺人民調解委員會的9名臺籍調解員中,6名同時具備人民法院陪審員的資格。吳仁哲説,這使他們依據這些年的司法培訓、陪審經驗以及法院判決案例,可以給雙方當事人提供比較權威和專業的解決方案。
4年來調解成功的案件達到80%,調解員仲緯恩卻坦言,“調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每一個申請調解的案件的當事人,都想盡力維護自己的利益。”仲緯恩碩士畢業于臺北淡江大學企管係,現在是廈門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他説:“如何把一碗水端平,是每個調解員必須‘修煉’的,公平、公正地調解每一個糾紛是基本原則。”
回憶起曾調解過的一件糾紛,仲緯恩向記者講道:從事廢污水處理的臺商趙先生與泉州南安市一家冼石工廠的林老闆存在工程尾款糾紛,在律師和調解員一番輾轉多地的拉鋸協商調解下,冼石廠當即支付趙先生尾款,還介紹同行客戶給趙先生。
在仲緯恩看來,臺籍調解員要熟悉一定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約定俗成的人情世故,要走訪傾聽、分析事理、具備過人的耐心。他在大陸發展的這些年裏,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不斷發展,臺灣人“登陸”求學、就業、創業的越來越多。
“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融合,難免會有些糾紛。”仲緯恩想做的,是營造一個暖心安心的工作及生活環境,讓臺胞同鄉可以在大陸專注發展,順利成長。
與臺灣有著深厚“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福建,一直致力於為在閩臺胞臺企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已設立36個涉臺調委會,聘請61名臺籍調解員,為臺胞搭建矛盾糾紛化解平臺。
此外,福建還引進臺灣地區律師事務所來閩設立代表處,引進19名取得職業資格的臺胞來閩執業,吸收132名臺胞擔任人民陪審員參與涉臺案件審理,並於2019年12月起在全省推廣使用“涉臺糾紛法律查明實施平臺”。
在廈門,興隆社區是臺胞臺商居住、創業的聚集地。興隆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在調解糾紛過程中,經常發現因糾紛當事人是臺胞,兩岸之間的文化差異,給調解工作帶來難題。
為此,興隆社區成立了以熊麒的名義命名的“熊麒個人調解工作室”。來自臺北的熊麒,有著該社區發展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人民調解員等多重身份。
“五年來,我在排查與化解矛盾糾紛中,堅持嚴格調解與靈活處理相結合,確保調解過程及結果公平公開。”熊麒至今已排查與化解33起矛盾糾紛,“這個小小的調解室,調解的是矛盾,調順的是兩岸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