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 民俗專家細説“元宵節”

時間:2010-02-28 11:09   來源:新華網

漫畫:鬧元宵  新華社發

2月26日,市民在西寧市中心廣場上猜燈謎。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觀賞花燈“鬧” 燈節

    新華網天津2月26日專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28日是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俗專家表示,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放燈、觀燈,人們稱為“鬧花燈”。

    關於觀燈還要從漢明帝説起。據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挂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説,漢明帝時只是燈節的起源,要説發展成空前的盛世,那就是唐代了。唐代時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庶,人口眾多。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燈節。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元宵燈會無論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為發展,還增設了戲曲表演。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裏取消了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

    隨著歷代元宵燈會的發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漢代一天,唐代為三天,宋代為五天,明代則長達十天,到了清代,日期縮短為三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俗專家認為,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歷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歷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係。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民俗專家表示,如今的燈節,油燈已成為歷史,除手提燈尚用蠟燭外,一般多用電燈取光。我國各地的花燈品種也越來越多,從而令元宵燈節變得更加五光十色,絢麗多姿。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南宋

    新華網天津2月26日專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2月28日是元宵節,我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説,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元宵節猜燈謎自南宋時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遊藝活動。燈謎起源於西漢的隱語,後發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為元宵節的一種遊戲方式了。南宋週密在《武林舊事》中雲:“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稱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民俗專家介紹説,我國民間所産生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像老虎一樣難以射獵”來形容謎語難猜,因而“燈謎”又稱為“燈虎”,其中用文句作謎面的叫“文虎”,用詩句作謎面的叫“詩虎”,猜謎就叫“射虎”或“打虎”。

    從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間,元宵節猜燈謎習俗一直延續不斷,不僅民間百姓喜愛,即使在皇宮深院,王公貴族乃至皇帝都樂此不疲。

    民俗專家表示,燈謎文化至今風韻不絕,特別是到了元宵節,不少地方于街道鬧市懸挂燈謎讓人猜射,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如今,民間猜謎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猜謎已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

編輯:齊曉靖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