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中秋特色民俗

時間:2011-09-09 15:34   來源:騰訊網

  從古至今,閩南人怎麼過中秋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閩南獨具特色的民俗,中秋風俗主要起源於泉州,慢慢發展到閩南一帶特色了!

  ●蒸番薯芋

  包金包銀 護子護孫

  中秋前後是番薯芋成熟的時候,古代泉州人以其為中秋的必食品。原來,地瓜是金黃色的,而芋頭是白的,被閩臺寓為“包金包銀”。

  另外,“芋”在閩南話中和“路”、“護”諧音,方言諺語中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的説法。此外,芋頭往往是一顆“芋母”就能種出一窩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孫”,諧方言音“護子護孫”,因此,中秋團圓時吃芋,還有著庇祐子孫、人丁興旺大團圓的美好寓意。泉州老教師傅孫義則説,相傳元末農民起義時,推翻蒙古族的殘酷統治者,砍下敵人的頭來祭祖,後來,人們用檳榔芋頭和番薯作為替代品祭祖。泉州海交館李玉昆研究員説,還有一種傳説,是戚家軍挖芋頭充饑,終大敗倭寇,時值中秋,從此沿海中秋節多吃甜芋以紀念勝利。

  ●遊筍江

  筍江泛月詩意濃

  古代泉州人有中秋月夜結伴坐船遊筍江的習俗,稱為“筍江泛月”。泉州海交館李玉昆研究員介紹,臺灣各地中秋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即大家歡聚一起飲酒賞月。《臺灣府志》記載臺灣過中秋,祀當境土神,春祈而秋報也。

  ●偷菜偷蔥

  “偷蔥嫁好夫,偷菜配好婿”

  泉州民諺中有“偷蔥嫁好夫,偷菜配好婿”的説法。因此,還沒出嫁的姑娘可以在中秋夜象徵式的摘別人家的菜,而沒有人會去責怪。

  ●燒塔仔

  孩子邊玩邊吃

  晉江吳先生介紹,過去中秋,閩南孩童有燒塔仔的習俗,撿瓦片,疊塔仔,蓋到七層就不會再往上高了。掃來樹枝樹葉放進塔中燒,燒得通紅通紅的,如今可是很難得一見了。據説,“燒塔仔”的習俗相傳源起元朝末年,當時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便相約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從此,“燒塔仔”便成為中秋習俗相沿下來。

  ●牽水藏

  漁民祭祀“好兄弟”

  晉江圍頭,每到農曆八月十五,流傳著一種“牽水藏”的習俗。原來,過去出海捕魚的漁民不幸遇難後,親人為了超度死者的魂靈,就用一種紙糊的竹籠,放在海水中浸泡,直至3個竹籠都牽引破了,才代表超度儀式已經結束。

  ●聽香

  夜裏聽香解心事

  “八月十五,聽香吃芋”,其中這“聽香”説的就是中秋夜的一個習俗。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夜間到自己鋪境內的土地廟或其他廟宇,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後手持爐香走到人群喧嘩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以此句話為依據,如同“測字”一樣,具有遊戲的意義。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