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鄭文德(左一)與參與唱片演繹的眾音樂人攜手共譜《十感鄉愁》。
十種方式演繹余光中名詩《鄉愁》;鄭文德作曲,毛阿敏等參與唱片計劃 繼前段時間先傳出零點樂隊要詮釋余光中經典詩作《鄉愁》之後,一張由十個演唱/演奏單位分別以不同風格演繹《鄉愁》的唱片也宣告即將“浮出水面”———昨天下午,由香港教育實業家兼音樂創作人鄭文德發起、歌星毛阿敏、屠洪綱、零點樂隊、湯燦、歌唱家楊洪基、小提琴家呂思清等共同參與製作的唱片《十感鄉愁》,在保利大廈舉行了啟動儀式,除了在國外的毛阿敏以外,所有藝每人平均出席了發佈會。身在臺灣的余光中也專程發來賀函,表示期待唱片早日面世。
這次“同題作文”式的唱片計劃,源於鄭文德對詩作《鄉愁》身同感受、以此為詞譜成歌曲而起。據受委託進行唱片製作的保利演藝經紀公司介紹,唱片從醞釀至今,前後大約經歷半年,預計將在10月底完工,12月6日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主題音樂會,所有參與藝每人平均會登臺,余光中也答應屆時會出席。
該專輯將以十種不同方式演繹,包括了民族、流行、搖滾、小提琴獨奏、手風琴獨奏、古箏獨奏、民族吹奏樂演奏及交響樂形式,專輯定名為《十感鄉愁》。
製作人訪談
鄭文德:《鄉愁》就像孩子渴望母親
新京報:關於出這張《十感鄉愁》,你與余光中是否有接觸?
鄭文德:我本來不認識他,是神交而已,但由於我的影視學校裏有位教授和余光中是多年老友,通過他,我與余光中教授通了幾次電話。他也寫了一份授權信,寄來我們這裡。余老先生得知我們的計劃很開心,他想不到《鄉愁》會搞這麼大型的製作。
新京報:請談談你本人對《鄉愁》這首詩的感覺,你為何想到要將其譜成歌曲?
鄭文德: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香港有很多抗英運動,星火燎原,終於爆發了“六七大暴動”,這時候我爸爸跟其他的愛國人士一起被關進牢房,我那時就很渴望我的祖國可以把我爸爸救出來就好了。所以當我去年看電視提到《鄉愁》時,我覺得這首詩裏的情緒非常貼近我小時候渴望祖國在我身邊的感覺,正如小孩子渴望母親在身邊一樣。很短的時間,我就用激情寫成了歌。
新京報:那麼你們選擇了今天這風格各異的十個演繹單位,選擇的考慮是什麼?
鄭文德:其實當我將詩寫成歌后,第一個聽眾是黃霑,他評價説旋律非常好,有動態有靜態。而在廣州時,我也讓一些音樂前輩聽過這首歌,他們覺得總是差點什麼,所有人都一致認為:這歌除了毛阿敏,沒有別人能把它唱“滿”。這樣我才上京找毛阿敏,因此才接觸了她的經紀公司“保利”。我跟“保利”
高層研究過,覺得可以嘗試兩岸三地的合作方式,用十種不同的方式演繹。我們事先研究好了需要哪些不同風格,才去找演繹者,我們的唱片已在製作中。
演繹者言“鄉愁”
男低音歌唱家楊洪基:平時上班下班覺得感覺不大,但去海外碰到許多在海外的華人,從他們身上就能感到強烈的“鄉愁”。我很高興能被選中參與唱片的製作,為“兩岸統一”做些貢獻。
手風琴演奏家楊帆:我舅舅原來就在臺灣,從小我就經常體會到媽媽對親人的思念,而用手風琴這種樂器來表達跟祖國的深情,我覺得也很適合。
小提琴家呂思清: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一張唱片。無論用哪種形式,最重要的是內心感情的表達。我真的很期待唱片儘快出來。
新民樂代表馮曉泉、曾格格:我們從小就很喜歡余光中的詩歌,很早就想以詩人的句子寫這樣一首曲子。我們作為中國新民樂的代表,會用鍵盤、笛子,希望演繹得國際化一些。(記者張璐詩)
余光中親筆授權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