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山水深植我心”——一個鳳凰老兵在臺灣
 
 
  來源:      日期:2004-09-16 15:36

 


  美麗的湘西鳳凰小城孕育了大作家沈從文,也讓不少人認識了邊城的秀美山水。許多從邊城漂泊到異鄉的遊子都對故鄉山水夢繞魂牽,其中就包括身在臺灣的楊通鑫老先生。在臺北市通北街楊先生家中,記者見到了已是耄耋之年的楊老先生。儘管闊別家鄉已經60多年,説起靜靜流淌的沱江水、矗立百年的吊腳樓、沉寂肅穆的古城墻、平整光滑的石板路,楊老先生依然心馳神往。楊老先生的父親在抗日戰爭中陣亡,母親拉扯著兄妹4人在鳳凰老家艱難度日。12歲時,楊通鑫被一位國民黨軍官收養後入伍,後來輾轉來到臺灣。1990年,楊先生在開放探親後不久就迫不及待地趕回老家。此後,他幾乎每年都會輾轉回到鳳凰住上一個月。現在,母親和弟弟都已經過世,每次回家他都住在晚輩家中。每年回家,楊老先生都特地看看小時候居住的房屋,雖然屋主已經換人,房子的外觀卻沒有變化。讓他驚訝的是,他小時候在墻壁上刻的4個字居然還很清晰。讓他高興的是,小學時的同學還有20多位健在,每次老友相聚都令他非常開心。

     鳳凰縣沱江邊的聽濤山上有沈從文先生的墓地,墓旁碑石上的題詞是:“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上世紀20年代,沈從文從鳳凰走出去,也讓世人認識了邊城。楊通鑫感慨地説,漂泊一生,一代文豪魂歸故里,但像他這樣更多的鳳凰遊子卻仍然在外面漂泊。據楊先生介紹,到臺灣的鳳凰老兵大概有七、八十位,“早期來臺時,大家還能經常在一起聚會,但最近幾年,這些老友老的老,病的病,已經很久沒有聯絡,有的可能早已過世”。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時從祖國大陸帶走了大批軍人。半個多世紀過去後,當時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已垂垂老矣,有的已經不在人世。楊通鑫説,在這些漂泊來臺的老兵中,自己算是幸運的。畢竟來臺之前已經成了家,現在兒女都事業有成。

     為了一解思鄉之情,在楊先生臺北的家中,到處挂滿了鳳凰當地書畫家的字畫。中堂畫的是鳳凰城的標誌——虹橋。

     明年就是楊先生的母校鳳凰文昌閣小學成立百週年紀念。他説,希望能在校慶時重回故鄉,“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母校設立一個獎學金。”幼年曾有因交不上學費差點退學的經歷,楊老先生希望為家鄉的貧困子弟盡一份力。

  (新華網 )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