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歷史的新一頁,也打開了貴州封閉的山門。應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形勢,人們對貴州這塊“養在深閨人未識”、曾遭受種種誤解和偏見的神秘土地,重新開始了再認識、再評價:“地無三里平”——崇山峻嶺、奇石異洞,造就了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岩溶風光;“天無三日晴”——晚上下雨白天晴的濕潤溫和氣候,是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人無三分銀”——伴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群眾生活日益富裕起來,各族人民傳承著古老獨特的原生態文化,守護著唯我獨有的精神家園……這一切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優勢。
1980年5月黃果樹風景區管理處成立,標誌著貴州旅遊業邁出了實質性一步。1982年11月,黃果樹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1983年龍宮風景區對外開放,以自然風光為遊覽景觀的西部旅遊線初步形成。1984年,貴州省風景旅遊資源規劃領導小組、貴州省旅遊資源開發總公司先後成立,投入1000多萬元勘察風景名勝、革命紀念地、文化遺址1400多處,完成了黃果樹、龍宮、織金洞的早期規劃,由此拉開全省旅遊資源保護、規劃、分期分批開發建設的大幕。按照“邊規劃、邊保護、邊建設、邊接待”的原則,當年,3個風景區共接待遊客40余萬人次。
貴陽中國旅行社、貴州省中國旅行社、省外事旅遊車隊相繼于1979年、1980年成立,省政府又選定建立了花溪賓館等外事旅遊接待基地,初步具備了為遊客提供“行、遊、吃、住”基本服務功能。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省旅遊局,作為管理全省旅遊工作的職能部門,與省外事辦、省對外友協合署辦公。接著成立了中國國際旅行社貴陽分社,以開展國際旅遊業務。1982年,國務院公佈首批對外開放地區,貴陽市、鎮寧自治縣(黃果樹)在列,國際旅遊接待業務逐步開展。
為了加快發展旅遊業,省政府于1986年5月批轉了省旅遊局《關於進一步發展貴州旅遊事業的報告》,提出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國民經濟計劃期間,為旅遊業“打基礎、創牌子、樹信譽、上水準”階段;1991年至2000年的“八五”、“九五”期間,對景區開發建設“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綜合開發、分期實施”,建設好西部自然風光旅遊線,積極發展以民族風情為主要特色的東部旅遊線和以歷史名城遵義為中心的北部旅遊線。
“七五”期間,在加快旅遊資源開發的同時,旅遊宣傳促銷列入了議事日程,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行業管理、旅遊教育培訓工作。至1990年,全省建成5個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和16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0多個民族村寨旅遊點;擁有12家一、二、三類旅行社,12家旅遊賓館飯店,128輛旅遊車;開闢了11條國內航線,建成了貴陽—黃果樹高等級公路,開通了貴陽—安順的“黃果樹號”旅遊列車;建立了3所旅遊專科學校,通過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訓,逐步形成一支近4000人的導遊隊伍。1981年至1990年“六五”、“七五”期間,全省共接待海外遊客13萬人次。
在改革浪潮中蓬勃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國內、國際旅遊業的快速發展,貴州旅遊業由小到大、蓬勃發展。1991年至2000年的“八五”、“九五”期間,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逐步實現了由“事業型”向“産業型”的轉變。
1991年初,省委在《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及“八五”計劃》中指出,發揮自然景觀、民族風情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在今後10年中完善西線旅遊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東線旅遊區建設,積極搞好南、北線旅遊區規劃並逐步開發建設;改善交通和接待條件,與鄰省、區聯成網路,把貴州建設成全國新的旅遊熱點。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1992年成立了貴州省旅遊事業委員會,同年國務院批准貴陽市為內陸開放城市。1994年,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打好擴大開放總體戰的決定》中明確,把旅遊業作為貴州重要的先導性産業來發展,發揮其社會經濟綜合效益,並制定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努力實現旅遊業由“事業型”向“産業型”的轉變;按照“抓住黔中、放開周邊”的工作思路,不斷擴大産業規模,發展旅遊業生産力,至“九五”末期初步建成具有“行、遊、住、食、購、娛”6大要素的旅遊産業體系,和以貴陽為中心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4條旅遊線。1999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實施貴州省第一部地方性旅遊法規《貴州省旅遊管理條例》,為旅遊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九五”期間,國家和省級財政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近億元,吸引一大批外資、民營和國有企業參與旅遊開發建設,為旅遊業的大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旅遊扶貧工作在深度和廣度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促進了地方産業結構調整,擴大了就業面,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海內外舉辦的一系列旅遊宣傳促銷活動,有效地提高了貴州旅遊知名度,客源市場開發取得顯著成效。 “九五”期間,全省累計接待入境遊客77.37萬人次,外匯收入2.46億美元;接待國內遊客9400萬人次,旅遊收入194.03億元。其中2000年與10年前的1990年相比,接待入境旅遊人次增長10.3倍,外匯收入增長5.8倍,接待國內旅遊者人次增長4倍,國內旅遊收入增長20.9倍,旅遊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在新世紀跨越式邁進進入21世紀實施“十五”計劃以後,貴州旅遊業實現了快速、健康、可持續跨越式發展。2000年,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初步意見》中,把建設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旅遊大省,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總體目標之一,提出著重發展以鄉村旅遊為重點的生態旅遊、度假體驗旅遊和多民族文化旅遊。2002年1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至2010年力爭把貴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成為中國西部旅遊熱點地區;在適當擴大規模的基礎上,旅遊業的增長方式向提高檔次和水準的方向轉變,使旅遊業成為貴州新的支柱産業。
同時,世界旅遊組織和世界銀行首次合作提供貸款資助,由省人民政府、國家旅遊局、世界旅遊組織共同編制了《貴州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幾年來在《總規》指導下,陸續完成了各市、州、地旅遊發展總規,6個支線機場旅遊線路産品、3個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等各種綜合性及專項旅遊規劃,形成較完整的全省旅遊規劃體系,使旅遊業按照“規劃先行、保護第一”的原則,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十五”期間,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成效突出,成功開發了民族文化、夜郎文化、陽明文化、長征文化等文化旅遊,和工農業旅遊等特色旅遊項目。基本形成多種旅遊相結合的全省旅遊網路;加強了旅遊區域合作,與周邊省、區、市和沿海地區聯合打造區域旅遊品牌,建立無障礙旅遊區,建成向雲南延伸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風光旅遊線,向廣西延伸的苗侗風情原生態文化旅遊線及綠色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態旅遊線,向重慶、四川延伸的長征文化、酒文化及丹霞地貌、桫欏生態旅遊線,促進了區域旅遊快速發展。旅遊線路産品的豐富多樣與基礎設施的提高完善,促進了遊客的大幅增長。“十五”期間,全省旅遊總收入723.37億元,較“九五”期間增長3.75倍,年均增長率32.5%。其中的2005年,全省旅遊總收入251.14億元,全省接待中外遊客3127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遊客276194人次,外匯收入10141萬美元。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計劃的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召開首屆貴州旅遊産業發展大會,大力發展旅遊産業在全省上下進一步形成共識和氛圍。採取市場引領的思路和新舉措,省領導親自帶促銷團到海內外宣傳推介貴州旅遊,在國內外旅遊市場颳起強勁的“多彩貴州風”,形成黨政推動、齊抓旅遊的新局面;舉辦了“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旅遊商品設計大賽能工巧匠選拔大賽和展銷大會(即兩賽一會)、《多彩貴州風》大型民族歌舞演出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造“多彩貴州”形象品牌,文化與旅遊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新路。促進了共同發展;以黃果樹瀑布節、賞花遊、民族風情遊、鄉村遊為主題的一系列節慶活動,掀起了中外遊客到貴州旅遊的新高潮。
2007年,在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又連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關於深化旅遊管理體系改革的意見》、《關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意見》等3個重要文件;成立了省旅遊改革與發展領導小組,提出了“保住青山綠水、發展和諧旅遊”的理念,進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大旅遊、大産業、大發展的格局;加快了以交通為重點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旅遊交通大為改善;全面實施旅遊精品戰略,荔波“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申報成功,有力地推動了貴州旅遊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實施“十一五”計劃的頭兩年,全省接待中外旅遊者1.1億人次,旅遊總收入近900億元,年增長率30%。
走過30年的創業、發展之路,目前貴州擁有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精品景區;有旅遊星級飯店243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19家、三星級80家;有旅行社20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7家;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由4D級擴建為4E級,並建成了6個支線機場,開闢了通往香港、泰國、新加坡、韓國的海外航線和旅遊包機,日前又開通了兩岸週末聯程旅遊包機。
在2008奧運旅遊年裏,第三屆貴州旅遊産業發展大會將於9月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召開,同時舉辦原生態民族文化節、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于5月至10月舉辦中國 貴陽避暑季,于7月舉辦貞豐“六月六”布依風情歌舞大賽,于9月舉辦遵義酒文化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同時全方位打造“滿意在貴州”服務品牌,讓中外遊客滿意在貴州、安全在貴州。貴州旅遊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更好更快發展的良好機遇,一個旅遊大省的藍圖已展現在面前,貴州旅遊業將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