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網路媒體走進日喀則

時間:2009-09-16 09:43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9月15日拉薩消息  13日下午,第三屆全國重點網路媒體西藏行的記者抵達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在為期兩天的採訪活動裏,記者走訪了當地著名的企業、普通的農家,深入感受日喀則的美麗與發展。

 

  迅速發展的蔬菜産業

 

 

左圖一為白朗蔬菜基地外景,右圖一為蔬菜大棚。
左圖二蔬菜基培育的蔬菜新品種,右圖二為新鮮的西瓜。(台灣網 李典典攝)

 

  14日,記者來到日喀則白朗蔬菜基地了解蔬菜産業的發展情況。蔬菜産業是白朗農牧産業中的第一大優勢産業,從1998年發展至今,已具備了成熟的培育技術與經驗。據工作人員介紹,基地于2008年5月白朗蔬菜基地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區。

  白朗蔬菜基地作為山東省的援藏項目之一,一直致力於用現代化的種植業提高西藏人民的收入水準。來自濟南的一名技術人員告訴我們,因為世代種植青稞等農作物,在蔬菜大棚建立之初,並未得到重視。但經過幾年的宣傳與實際性的收益,白朗縣農民們逐步的認識到種植蔬菜是一條致富之路並開始學習。

  “農民種植蔬菜的成本是每顆1毛錢。”基地的負責人解釋説,農民的蔬菜大棚由政府補貼,基地以1毛錢一顆的價格提供蔬菜種子,其中包括負責教會他們掌握種植蔬菜的技術,並提供後期的技術支援,“我們每顆種子的成本一般在5毛到2塊,收1毛錢只是為了讓農民了解這是自己花錢買來的,他們要用心的去種植。”

  據了解,截至2008年底,全縣大棚總數已達4912座,年産各類蔬菜近4253萬斤,年收入3400萬元,佔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7%。


  規模成形的青稞酒業與獨具特色的手工業

 

 

上圖為西藏仁布達熱瓦青稞酒業有限公司的門牌。
圖二 左為西藏行記者品嘗喜孜青稞酒,右為青稞酒製作間。(台灣網 李典典攝)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飲料,也因此成為了西藏的一大特色。13日下午,記者有幸參觀了西藏日喀則仁布縣的達熱瓦青稞酒業有限公司,在酒香中陶醉了一把。

 

  記者首先參觀了公司的生産車間,據負責人介紹,青稞酒主要用高原的青稞釀製,而公司的品牌“喜孜青稞酒”所用的青稞全部來自仁布縣和周邊縣市,這樣不但減少了運費,也帶動了周邊農牧民種植青稞的積極性。

 

  “到去年,酒廠共計生産1120噸青稞酒,銷售額達到了423萬元。目前喜孜牌青稞酒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今年我們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 當記者問及主要的銷售地時,負責人很興奮的説,“目前,北京市場已經能夠買到我們的青稞酒,未來的幾年,我們會逐步的打開內地市場。把我們美味甘甜的青稞酒獻給我們的朋友們。”
 

 

左圖為工匠手工雕刻銅器
右 上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的手工製品 下圖為銅制暖壺(台灣網 李典典攝)

 

  走進這座設備簡陋的日喀則市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我們完全無法與建造扎什倫布寺裏精雕細縷的歷世班禪靈塔的作坊相聯繫。簡單的幾間房,三個工匠圍坐在一起,一刀一刀的雕刻著。“這百年的手藝,我們從來沒有改變過。”工匠師傅告訴我們,工廠是全區建廠歷史最早,技術力量較雄厚的一家加工金銀銅器企業。主要的加工産品種類豐富,如當地群眾生活用品有酒壺、酒杯、勺、筷、盤等,宗教用品有凈水壺、油燈、轉經筒、金佛像等。

 

  據了解,近日,日喀則市扎西吉彩金銀銅器製作技藝與司馬卓鼓舞、江洛康薩青稞酒製作技藝、朋必涼粉製作技藝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已通過西藏自治區評審,被列為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快速崛起的旅遊業

 

左圖一為扎什倫布寺全景,右圖一為乃欽康桑峰雪山。
左圖二放牛的牧民,右圖二為羊卓雍湖。(台灣網 李典典攝)

 

  古老的日喀則歷史文化悠久,古老的民俗風情、雄偉的寺廟建築、壯麗的自然景觀、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西藏最有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之一。聞名於世的珠峰自然保護區、扎什倫布寺、德慶格桑頗章、古城江孜以及雍則綠錯湖等旅遊景區,構成了日喀則三大旅遊線路,吸引著眾多的旅客前來旅遊參觀。

 

  13日下午,在日喀則地委行署與全國重點網路媒體記者座談會上,日喀則地委副書記趙衛星向記者介紹日喀則地區旅遊業的基本情況,他指出,旅遊業作為迅速發展的第三産業,已成為了日喀則地區農牧民除農業外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同時,記者在旅遊景點也看到不少的農牧民在景區附近擺起小攤,兜售特色紀念品,甚至還有一些農牧民別出心裁用拉遊客和牦牛、藏獒、綿羊等動物合影的辦法賺錢。據介紹,08年日喀則一共接待了42萬遊客,實現旅遊收入2.23億元, 誠然,給廣大農牧民帶來了不少的增收,也為他們的就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蒸蒸日上的牧民生活

 

左圖為江孜縣東郊村牧民向記者展示自己的農産品——奶渣。
右上圖為牧民養的奶牛,右圖二為具有後藏特色的民居。(台灣網 李典典攝)

  14日下午,我們來到江孜縣東郊村的一戶牧民家,剛到村口就被一幢幢豪華的兩層小洋樓所吸引,同行的西藏記者告訴我們,這些樓房都是按照“後藏”風格設計的,實用而美觀。

  一位牧民告訴我們,以前大部分居民都是以種植青稞為生。後來在政府的支援和指導下,部分牧民開始了奶牛養殖業,由最開始的賣牛奶到現在的奶渣製作、酥油茶釀造、牛肚的加工等,基本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産和銷售渠道,“年收入8萬元,”牧民憨厚的回答我們的問題,“今年又多養了不少(奶牛),當然希望掙的更多。”(記者 李典典)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