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把情歌作為女兒會傳承和創新的助推器
“女兒會”被譽為土家族的情人節。女兒會上,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以歌為媒,自由擇偶。
因此,情歌成了傳遞愛情的紐帶。當地政府從上速遞70年代以來,就對地方民間歌謠、特別是情歌進行挖掘、整理、推介,出版了收集有932首民歌的《恩施地區民歌集》和《鄂西土家族傳統情歌》。幾十年來,它們已成為女兒會得以傳承創新的助推器。
情歌在女兒會上的功效達到了極至。如《趕場歌》道出了女兒會上的戀愛情景:
男:一筆寫東南,今天無人管,
吃了早飯上街玩,街前街後轉。
街上姐兒多,愛上哪一個,
大姐本姓姚,二姐多美貌,
只有三姐生得好,就是弄不到……
女:找個俏冤家,説句悄悄話,
金釵銀簪接在手,心兒交付他……
五句子歌是情歌中的主體,女兒會上常以這樣的歌體開頭,如:
“天上彩雲趕彩雲,地上旋風擾竹林。
風大擾動斑竹筍,歌兒唱動姐兒心,
五句子歌兒當媒人。”
“莫把山歌不值錢,山歌還是巧姻緣。
姻緣原是山歌起,沒有山歌不團圓,
山歌一唱就團圓。”
情歌以對歌形式為主,男女互訴心聲。從相思到相戀、相愛、盟誓,唱詞豐富,曲調柔情,同時,在對唱的過程中還加入一些情趣。以一組“四句子”歌為例。
女兒會上男有情來妹有意,相約到山邊,男女傾訴相思之情:
男:哥哥想妹想得呆, 女:想郎想得心裏慌,
反穿衣裳倒穿鞋。 洗澡忘了脫衣裳。
歌嫂當做爹娘喊, 淘米忘了筲箕濾,
水缸當做磨刀岩。 給牛喂水撒把糠。
二人通過相識之後,相互漸漸熟悉,逗趣唱歌:
男:唱支山歌把姐留, 女:十八哥哥莫輕狂,
看姐抬頭不抬頭? 豆腐搭橋不穩當。
馬不抬頭吃嫩草, 麻桿搭橋切莫踩,
姐不抬頭想歌留。 石板搭橋只管來。
相愛的心聲表達出來了,愛是純凈的,愛是真摯的。
男:郎有心來姐有心, 女:哥愛妹來妹愛哥,
哪怕山高水又深。 有心交情心莫多。
山高自有人行路, 要做蠟燭一條心,
水深自有渡船人。 莫學葛滕牽半坡。
“女兒會”情歌多為五句子、四句子和穿號子的結構形式,其中又以五句子尤為突出。如:
姐兒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圍裙。
腳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扇花人,
花上加花愛壞人。
歌曲表述了對姑娘的無限讚美和愛慕之情。僅停留在愛慕上還不夠,還得要得到姑娘的芳心才行,於是男方大膽發出求愛信號:
隔河岸邊柳葉青,郎想過河水又深。
甩個石頭試深淺,唱個歌兒掏姐心,
五句子歌兒當媒人。
姑娘聽後正中下懷,但她賣“關子”,欲説還羞:
路兒不走草兒深,歌兒不唱調兒生。
刀兒不磨口兒銹,歌兒唱了妹兒聽,
世上哪有樹纏藤。
一句“世上哪有樹纏滕”道出了姑娘的心聲。
四句子情歌也多為男女愛唱的歌。如一對戀人相愛後,共同唱道:
親也戀來熱也戀,莫把情誼不當錢。
你看山中葡萄子,青的酸來紅的甜。
又如下面二首盟誓愛情的歌:
郎有心來姐有意,哪怕你鎖在箱子裏。
要是爹媽不同意,連你箱子背起去。
碾子圓,礱子圓,情歌情妹要團圓。
眼前不圓到夢裏,夢裏不圓歌裏圓。
在情歌的不斷傳唱過程中,人們對五句子、四句子歌這種單曲體結構的歌曲不滿足了,於是將兩種形式結合起來,派生出了“穿號子”歌。如:
主歌 穿號
峨眉月兒兩頭尖——[朗在荊州府]
相交二姐——[姐在柳楊州]
在四川——[同天共日頭]
又隔黃河三道水——[朗在荊州府]
又隔峨眉——[同天共日頭]
九重天——[郎在荊州府]
相交一回——[姐在楊柳州]
難上難——[同天共日頭]
情歌是傳遞愛情的載體,情歌對唱是女兒會上的關鍵環節。幾百年來的女兒會上,土家族青年不知創作、傳唱了多少情歌,不少民俗專家也把土家族情歌的蒐集與整理作為研究的重要項目。目前,僅見諸書刊的就有1000多首,還有大量情歌流傳在民間,等待人們去發掘。情歌對女兒會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可以説,有情歌才有女兒會,是情歌創造了女兒會,又不斷把女兒會傳承下去,使之不斷創新。
第二節 把文化藝術作為女兒會傳承創新的主要載體
作為專一的文化藝術,在傳統女兒會中並未涉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客觀的需要,當地政府及其文化部門的引導,使文化藝術直接參與女兒會,並把女兒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一、儺戲班子為女兒會吶喊助威
在女兒會的發源地之一的石灰窯,亦有相伴生長的民間儺戲草臺班子。
過去的女兒會,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集鎮,做生意、會相好,嬉笑打鬧、談情説愛。當日,人們翹首以待的重頭戲,就是傳統地方戲,尤以儺戲為主。一次女兒會往往召來幾“撥”儺戲班子相繼上臺演出。常演的劇目有《鮑家莊》、《反五關》、《清家莊》、《打金銀》、《小説梅》、《瞧相》和《王貨郎賣貨》等,壓臺戲一般都是《姜女下池》,這叫做“姜女不到還不了願”。儺戲中的女性形像是石灰窯女兒們最愛看的。
到了七、八十年代,“女兒會”逐漸引起了各級黨政部門的重視,尤其是文化藝術界。在當地政府的邀請下,“女兒會”開幕之前,文化部門便積極參與籌劃,市文化局、文化館的專職輔導幹部即赴當地,對傳統的儺戲進行挖掘、整理、加工,對山歌和歌舞節目進行創編、輔導。“女兒會”這天,城裏的專業文工團也前往助興。與當地的山民歌隊伍、儺戲班子共同獻出一台精彩的文藝節目,使“女兒會”達到高潮。
二、文藝匯演把女兒會推向山外
1985年,湖北省第三屆“百花書會”在省城武漢舉行,省文聯、省文化廳通知恩施市民族文工團代表鄂西自治州組隊參加。市民族文工團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機遇,以“女兒會”為題材,利用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恩施“耍耍”這一文藝形式,創作出《恩施耍耍女兒會》參加匯演。
人們欣賞到舞臺上的劇情是:
在歡快的花鑼鼓曲牌“雙遼子”和嗩吶引領的音樂聲中,一對男女青年身著艷麗的土家服飾,女青年手執花傘,男青年身背花背簍,手拿花扇,雙雙舞步上,唱:
合:花月秋色多明媚,
五穀飄香醉心扉。
銀河鵲橋落山寨,
一年一度女兒會。
繼而男女青年對唱道:
男:恩施山水風光好, 女:對對雙雙邀約好,
土家風情真奇巧。 來往如梭好熱門。
七月十二女兒會, 利用生意打暗號,
穿紅戴綠搭鵲橋。 青年各把對象找。
一陣陣嘹亮的歌聲,道出了男女青年喜趕女兒會的歡悅心情,用藝術手法濃縮了女兒會上的男歡女愛的情景。
經過一番眉目傳情,利用生意打暗號,男方主動搭訕:
男:請問妹子,你賣的麼子貨呢?
女:幾種中草藥。
男:麼子藥?
女:那你聽我説嘛。
在問答式的耍耍板眼中,暗號對歌:
女問:生在深山棚子下,
五月端陽就是它,
新婚媳婦想娘家,
從早走到日西下。
男解:深山蓬下種“黃連”,
五月端陽是“半夏”,
姑娘想家應“當歸”,
日落黃昏是“天麻”。
此時,雙方己心知肚明,男青年意欲邀女青年去趕“邊邊會”。
男:開口説“出”留一半,
“剪”開尾巴留前面。
“丟”掉上頭且不談,
你一言來我一言。
女答:“出”字一半是個“山”,
“剪”開尾巴是個“前”。
“丟”掉上頭是個“去”,
你説我講把話談。
雙方相中,情意至此,不約而同道:“我們山前去談!”
在抒情緩慢的音樂聲中,男女青年用舞蹈語匯表現出上坡下嶺、穿澗過溪的情節。爾後雙雙來到山間林中、定情樹下……合唱聲傳來:
離開鬧市到山邊,
幺哥(妹)心裏好喜歡。
好比林中相思鳥,
知心的話兒説不完。
……舞臺上那令人陶醉的竊竊私語、熱情奔放的炙熱情感,雙方互贈手中的傘、扇。還有那毋庸置疑的山盟海誓:
但原你花開心一棵,一心開在茶樹埡。
但願你樹大莫分*,一心一意伴茶花。
妹是山茶花,歌是茶樹椏。
椏離不開花,花離不開椏。
綠枝綠葉配紅花,連理枝頭並蒂花。
在熱烈歡快的花鑼鼓點子和音樂聲中,男女青年舞蹈下場,觀眾中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恩施耍耍女兒會》在省城第三屆“百花書會”上一舉奪獎,它使參加全省匯演的文藝界的同行和省城的藝術家們初識恩施土家的民俗風情節日——女兒會。
1988年,湖北省舉辦舞蹈大賽。當舞臺上己有了曲藝節目——恩施耍耍“女兒會”時,藝術工作者們又想到了要用其他藝術形式來宣傳、推介“女兒會”。於是,創編出三人舞——《女兒會》。那情景令人如醉如癡。
幕起處,在輕鬆明快的音樂聲中,一對裝扮靚麗的土家姐妹歡快雀躍,舞蹈上場。幕後歌聲傳來:
花蝴蝶飛呀飛呀飛,
土家的姑娘追呀追。
紅紅的嘴彎彎的眉,
漂漂亮亮去趕女兒會,
今天姑娘格外美。
三人舞蹈伴隨著美妙動聽的音樂,觀眾看到了舞臺上的男女青年通過趕場、看戲,眉目傳情、暗送秋波、一見傾心。
只見那精心設計的道具花背簍、竹扁擔當作了龍頭和龍身,三人舞起了激烈的板凳龍。隨著陣陣鼓聲、鑼聲,由快到慢,由松到緊跳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擺手舞。
音樂高潮疊起,舞蹈變化絢麗多姿。男女青年訂下百年之好。戲至高潮,人們耳濡目染:
大妹子美呀美呀美,
山裏的小夥追呀追。
情歌兒唱,木葉兒吹,
親親熱熱到一堆。
夕陽羞紅了臉哦,青山也陶醉。
溪水止住了流喲,
百鳥也忘記了飛。
只見那阿哥懷裏的小阿妹,
小臉兒垂淚,模樣兒嫵媚。
在令人遐想的尾聲音樂中,只見男青年輕柔的摘下阿妹頭上的花頭巾,戴上了永遠也纏不盡的西南卡普頭飾,一對有情人含情脈脈、久久凝視……
此時,燈光暗轉,曲終人未散。觀眾和評委席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三人舞《女兒會》猶如深山的璀璨明珠在省城綻放!在湖北省舞蹈大賽上一舉奪得金獎,又一次轟動了省城的舞蹈界同行。湖北省文化廳決定把它推薦到全國參加舞蹈大賽。
在杭州舉辦的全國舞蹈大賽上,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軍隊、國家級藝術院、團的舞蹈名家。恩施市作為參加全國舞蹈比賽的唯一一個縣級文工團帶著三人舞“女兒會”,走進了舞蹈界的最高殿堂。
當三人舞“女兒會”代表湖北省出場時,杭州的觀眾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眼前一亮,並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次參賽得到了現場觀眾、評委和參賽者們的普遍關注,而更具影響的是通過參加全國最高水準的匯演,把躲在深閨人未識的土家族女兒會推向了全國。
有了舞臺藝術的成功推介,1992年《女兒會》受到北京首屆《中國民族婚禮表演金秋遊園會》活動的邀請,要求《女兒會》以遊園廣場藝術形式參與遊園。市民族文工團便聘請一批專家和民間藝人,共同對土家婚俗進行了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女兒會和土家婚俗糅在一起,形成了廣場節目。
9月,土家婚俗女兒會在京城表演,讓中外來賓大飽眼福,各大媒體相繼報道。當時市委書記和市長正在北京出差辦事,也專程到場祝賀。在這次遊園活動中,市民族文工團和演員均獲得優秀表演獎。
三、廣場文藝在女兒會上唱主角
當西部大開發的春風撲面而來時,各級黨委政府更是瞅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積極開發利用傳統的民族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女兒會”品牌。市政府每年舉辦女兒會,讓文藝表演唱主角,引來八方來客,對招商引資、開發經濟、宣傳擴大恩施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1995年起,“女兒會”便從發源地——石灰窯和大山頂,走進了州城恩施。1995年農曆7月12日,女兒會的主會場——民族路,人山人海,歡歌如潮。人們説:“這是建國以來最熱鬧的日子。”在女兒會上,人們不僅看到土家族的茅古斯舞和苗族的銅鈴舞、民間的花鑼鼓,而且還欣賞到了恩施耍耍女兒會和土家婚俗表演。北京、省城和州城的電視臺首次對女兒會實況進行了轉播。一時間,省內外更多的人們記下了一個美好的日子——土家女兒會。
之後,旅遊與女兒會有機結合。1999年在新開發的旅遊景區龍麟宮,為迎接湖北省新聞年會在恩施召開,成功舉辦了女兒會。電視螢幕上,吊腳樓邊向家屋場傳來花鑼鼓和牛角聲、鞭炮聲,迎親的隊伍來到了張家。記者們被這一奇特動人的場面深深打動。他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爭先恐後,不放過每一個鏡頭,拍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畫面。他們爭著搶著與新郎、新娘和土家姑娘合影,有的乾脆背起土家花背簍,戴上土家花頭巾,穿上花邊衣與土家姑娘合影留念。
同時,海內外眾多媒體也對女兒會進行專題報道,彩色圖片在各家報刊整版刊載,中央、湖北、廣東、浙江、湖南、廣西、四川等多家電視臺進行了實況轉播。女兒會猶如絢麗奇葩光彩奪目、芳香四溢。
2000年—2003年,女兒會四次在梭布埡風景區舉辦。當梭布埡雄奇壯麗的景觀在女兒會上向遊人開放時,山裏山外,遊人如織,人們一邊觀看巧奪天工、風景如畫的石林美景,一邊欣賞大場面的恩施耍耍女兒會、山民歌對唱、花鑼鼓吹打、儺戲表演和土家婚俗表演。美麗動人的女兒會似銀河鵲橋落山寨,纏綿的情歌,迎親的鑼鼓喚醒了梭布埡千年的奇石、綠樹和小河,中外嘉賓,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無不稱讚女兒會的成功舉辦,世代傳承和民俗風情奏響了曲美妙動聽的傳世凱歌。
2001年女兒會期間,正值湖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由恩施市人民政府承辦,開幕式文藝表演中《情漫女兒會》是全場的亮點:幾百對男女青年踏著舒緩輕盈的節奏翩翩起舞,幾百把花傘,幾百對花扇似情人的信物,在姑娘小夥的手中運用自如,時而互換,時而遮擋,似情人會面竊竊私語,又似姑娘面含羞色,窺視情郎……
但見燈光轉換,音樂輕快,廣場上翠竹搖拽、花香怡人、彩蝶雙飛、金鳳傳情!幾百對情侶追逐在竹林溪邊,依戀在“邊邊會”上醉人的山歌中:
那有毛鐵燒不紅,那有棉花彈不絨。
結情只要心意真,冷水泡茶慢慢濃。
哥愛妹來妹愛哥,有意交情心莫多。
要學蠟燭一條心,莫學葛藤爬半坡。
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取蜂包莫怕扎。
哥吃稱砣鐵了心,一心要摘牡丹花。
“邊邊會”纏綿的情歌把綠樹、山岩、溪水醉了一道又一道!勾勾傘似多情的彎月把阿哥阿妹親密的愛魂勾了一層又一層,啊!美麗的女兒會,迷人的情人節,你是土家山寨一朵永遠燦爛的祥雲。
此時,音樂驟停,一陣陣哭嫁的歌聲使數萬名觀眾為之動容!鑼鼓驟起,迎親的鑼鼓又讓人群中洋溢出幸福的花朵!
這時,吉祥的香包拋向四面八方尊貴的客人,美麗的土家阿妹獻上了一份誠摯的愛情,這是定情的信物。
大紅的喜字,歡快的音樂,圓滿的結局,有情人終成眷屬。
歌聲醉,情相愛。
阿哥阿妹唱攏來。
天地作合歌為媒,
並蒂花開永不敗。
女兒會似奔騰向前的清江浪花,永不凋落!
2004年的女兒會與中國首屆魔芋節同時召開。文藝工作者們又秣馬厲兵、集思廣義、眾志成城,在總體構思上力圖通過對歌相親、考驗定親、拔河爭親、拜堂成親等藝術形式在女兒會上集中展現土家民俗風情。
在女兒會開幕的前三天,“天元杯”山民歌擂臺賽拉開序賽。來自各鄉鎮的民間歌手,匯聚梭布埡,進行對歌擂臺賽。擂臺就設在吊腳樓前的街沿上。各界朋友、四週鄉鄰蜂涌而至,來自州、市的專家評委聚精會神、興致勃勃的評判著每位歌手的原聲歌唱。年過83歲的盛家壩歌手胡隆生和來自太陽河鄉的歌手謝小平,20年前他們就曾在擂臺賽歌,此時竟不期而遇,且抽籤成為對手,兩人放開嗓門,再決高低,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
小渡船街道辦事處的男歌手方緒倫和白楊坪鄉的女歌手袁永翠都己年近花甲,賽歌場上成對手,雙方互不相讓。
女唱:十八姐兒望郎逗,想郎交情又害羞。
蟲吃梨子心難啃,蜘蛛牽絲肚中抽,
唱支山歌把郎求。
男接:隔河望見姐上坡,打個暗號姐站著。
姐兒聽見暗號響,腳耙手軟不上坡,
蔭涼樹下等情哥。
女緊接著唱:
大路邊上石板鑲,情哥走路莫慌張。
我又不是官家女,你又不是餓螞蟥,
慢走三步好商量。
男方正要接唱,只見女方一句接一句,不騰空隙,硬是不讓男方開口,急得男方抓耳撓腮,手腳無措。賽場上又無法動怒,急得萬般無奈,乾脆不用歌詞,而是柔聲罵道:“哎!你這個婆娘,你要讓我開口唦!”逗得觀眾、評委捧腹大笑,經過角逐,兩人雙雙進入十佳歌手,且己成為歌場密友。正是莫看夕陽紅,賽歌情意濃啊!
預賽決定,十佳歌手的前4名,在女兒會開幕式上進行了決賽,角逐出了歌王、歌師、歌秀才。太陽河鄉歌手謝小平被評為歌王,小渡船辦事處歌手黃家志被評為歌師,鄧永紅、袁永翠被評為歌秀才。發獎後,轉入文藝表演。此時,改編的恩施耍耍女兒會開場:
在歡快的鑼鼓和現代舞音樂聲中,幾十對身著鮮艷民族服飾的男女青年,手執花扇手帕,對對雙雙、載歌載舞,喜趕女兒會,場面更加熱烈壯觀。能歌善舞的土苗兒女,在“歌舞的海洋”裏,用細膩纏綿、瀟灑飄逸的舞姿,以情感激蕩、熱情奔涌的炙熱眼神,傳達出有情人純情自由的追求,他(她)們相知相識,相親相戀的動人場景,讓人們目不暇接。
耍耍音樂剛停,從搭建的攤點棚中走出男女青年數人,由男方發歌,女方應歌,經過一番比試,女青年向對歌中的佼佼者拋出定情物——土家香袋,有情人一見鍾情,一齣“對歌相親”讓人心曠神怡。
對歌相親初見端倪,“準姑爺客們”手捧香袋,心繫情人,欲約姑娘相會,還需經過女方親朋好友設置的道道關卡——“吃蓋碗肉”、“頂竹杠”乃頭兩道難關。勝者便可與女方到陽坡山邊去趕“邊邊會”。也謂之為“考驗定親”。
對同時看上一個土家姑娘者,需按土家習俗——拔河爭親,競爭男方同時邀請親朋好友10至20人參與。
最後一幕是土家婚俗表演——“拜堂成親”。新郎、新娘、總管、都管、姐妹、歌嫂向各位來賓,遠方的客人拋撒“扎包”,全場歡聲雷動,跳起了“擺手舞”,整個廣場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廣場文藝傳播了純樸善良的土家兒女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嚮往,也向世人展示出土家人熱情好客的樸質和開放。
第三節 由民間自發行為轉為政府行為
女兒會在幾百年間都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是作為約定俗成的民俗而傳承下來的。自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著力參與和引導,對女兒會的傳承、創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50年代到90年代,一般都由當地區、鄉政府舉辦,從1995年起,都由恩施市人民政府主辦。
女兒會已由民間自發行為轉變成了政府行為。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最科學最恰當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加以肯定。然而,從近階段看,這個行為模式,至少體現出這樣幾個傳承和創新的優越性。一是全局性強。由政府主辦,小至一鄉一村,大到州、市政府,各單位各行業都被納入活動之中。二是目的明確。傳統女兒會也有目的性,但那只局限于參與者的個人經商、求偶目的。而政府組織的目的則是戰略上的考慮,即加速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創造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三是規模性大。傳統女兒會的規模有極大的局限性和可塑性。政府主辦的女兒會規模宏大、氣氛熱烈、場面壯觀,群眾參與性高,充分體現了全體人民意志,並影響輻射到周邊地區。四是有序性強。傳統形式的女兒會,除時間上有規定外,基本上是無序的,包括“以商為媒”、“以歌傳情”或“情人幽會”等,都屬於個人無序行為,而政府主辦的女兒會,會前有構思、有方案、有措施也有分工,整個活動都是按計劃有序進行的。
政府主辦,實現了環境置換上的傳承創新。環境(也即指空間)置換上的傳承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女兒會由農村遷徙進城;二是將女兒會納入旅遊景區。從1995年起,女兒會就實現了空間的轉換,從而使“躲在深閨人未識”的女兒會,讓更多的人知曉。這樣的環境置換,視野更開闊、內容更豐富、規模更宏大。體現出一種時代的大氣和開放性。但這種環境置換,必須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置換,否則,將女兒會搬到另一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開展,就不一定生效了。
近幾年來,政府主辦女兒會,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體現了傳承和創新。原生態的女兒會,主要內容和形式就是“經商為媒”、“以歌傳情”,其終極目標就是尋求性夥伴。之所以要以經商尋愛、對歌傳情,其原因是社會壓迫(含自然壓迫),不敢自由尋情覓愛。而現在,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實施,自由婚姻是普遍存在的事實。若女兒會還是老調重彈,就難免有陳舊之嫌,於是政府作了大膽地嘗試。一是把女兒會搬進旅遊景區,與旅遊聯姻,讓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融為一體,讓遊客在飽覽了山光水色的自然美的同時,也領略到恩施女兒會的人文美、人性美。二是變一對一尋情覓愛的傳統女兒會為“拔河爭親”等形式,拔贏了即可獲得佳偶。三是變傳統女兒會的派對靜悄悄唱情歌,為公開搭臺賽歌,還評出“歌王、歌師、歌秀才”,規模宏大,群眾參與性強。
第四節 給女兒會商標註冊使之成為固定品牌
農曆7月12日的女兒會,已經成為恩施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她以一種約定俗成的民俗形式,在土家人心中定格。怎樣使女兒會成為土家人自己的文化品牌,幾十年來,文化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除了每年節日期間把她“做大做強”以外,再就是給她進行商標註冊,讓她成為恩施土家族自己的永久名片,並以一種特定文化形態加入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女兒會”起源於石灰窯和大山頂,由於兩地地處邊緣,交通不便,政府和文化部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讓“女兒會”走出山門,擴大影響。於是1995年首次將“女兒會”搬進城,2000年又搬到風景區,2004年再次接進城,實現了空間的轉換,擴大了影響。
第二步工作是給她註冊。一批文化工作者們,參與了歷年的“女兒會”,並在場地氛圍、舞美設計等方面有一定研究。2002年梭布埡女兒會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市文體局、市民宗局、梭布埡石林公司承辦。由於歷年的“女兒會”一直沒有一個標誌性的固定圖案,根據市委宣傳部授意,市文體局設計了一個“女兒會”臨時性標誌,以應急需。圖案整體為圓形,上方為“恩施女兒會”字樣,下方為“恩施女兒會”拼音字母,正中“女”字的黑色變形圖案為一個秀髮飄逸的女性舞者,下部為“中國硒都 恩施”及“7 12”字樣。設計方案經審定通過,並進行現場製作。製成的圖案直徑2.2米,懸挂在梭布埡風景區女兒會開幕式場地正中。這個圖案標誌,後來成為“女兒會”註冊商標的雛形。
在籌備2004年“女兒會”期間,各地申報文化遺産和商標註冊風起,女兒會的註冊時不我待。如果恩施土家族 “女兒會”被別人借用或取代,恩施市政府及其文化部門將如何面對祖先、面對子孫!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援下,市文體局當即決定,馬上著手“女兒會”商標註冊的申報工作。
在申報過程中,已經有人先行一步了。市文體局迅速作出決定,按2002年“女兒會”設計小樣,迅速按程式辦理申報手續!就在兩、三天時間裏,相繼通過市工商局、州工商局辦理了申報手續,然後經州送省工商局、國家工商總局審批。
在申報過程中,又出現新問題,根據國家商標註冊規定,行政單位不能作為註冊法人,必須由企業提出申請。鋻於此,註冊單位只能由恩施市文體局改為恩施市銀興文化影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了。另據規定,地名不予註冊,就只好在原來使用的“恩施女兒會”圖案中,去掉“恩施”字樣,保留“女”字造形和“7 12”字樣(見封底),並註冊了服務、商業兩個大類,20個類別。此項申請已于2005年6月得到國家工商總局的批准。
從此,“恩施土家族女兒會”有了一個正式的商標,她以一個固定模式在土家族人心中定格,成為土家人一份永遠的寶貴文化遺産。(本文根據孫邦固、焦達賢、程仕政、章國憲文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