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東方邊斯科”的土家族喪舞(又叫打繞棺),是其祖先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是一種以歡快的形式悼念亡靈的民族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土家跳喪舞作為一種民間祭祀活動,強烈地反映了巴人及其後裔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表現了土家人對自己祖先的無限崇拜。如今,土家民居一般都依山而建,一律明三暗五佈局,兩廂吊腳樓,正房中間為堂屋,堂屋上設香盒(神龕),供奉各路神主,堂屋是土家人祭祀活動的神聖這地,也是舉辦婚喪嫁娶重要儀式的場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喪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舉行跳喪舞的悼念活動。土家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認為人之生死是自然現象,因而“喪事喜辦”,用歡快熱烈的跳喪舞悼念亡靈,活躍氣氛。所以,《隨書》志上説:“老人死,置屍棺舍,領裏少年,各持弓箭,繞棺而歌,以箭扣弓為節,歌其生平樂事以致終卒。”從這段史志看,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喪舞”,其意是遠古的人們用弓箭驅邪防鬼,為亡者歌功頌德,相似于現在城市人為死者開追掉會。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土家跳喪舞在表演過程中,動作粗獷豪放,頗具美國西部牛仔風格,其舉手投足、扭腰甩臀等形體動作,和“迪斯可”相似,伴著節奏強烈的打擊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和今天的流行音樂也別無二致。所以,有人把土家跳喪舞稱為“東方迪斯可”,一點也不為過。
土家人在一切藝術活動中都善於借秩抒情,即興而歌,亦歌亦舞,盡情狂歡。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于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獨特的藝術個性。
冬冬喹,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很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近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閒暇時,人們拿著小毛竹做成的冬冬喹,或坐在路旁的石頭上,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樸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土家族人民為什麼喜歡冬冬喹呢?傳説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和丈夫過著幸福、恬靜、美好的日子,冬冬又常常幫助別人,比如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有天夜裏,在月光下,冬冬績麻,丈夫織草鞋,兩人還低低對唱情歌,猛然闖進幾個差人把冬冬的丈夫強行抓走,原來他們是抓民扶給土王爺修王宮的,冬冬死死拉住丈夫不放,差人在冬冬身上狠狠踢了幾腳。冬冬的丈夫説:“你放手吧,在桃花開花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冬冬的手一松,差人把她的丈夫拖走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樹邊的桃樹發葉了,有花苞了,冬冬的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呀等呀,等得苦悶,她隨手折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又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説:“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他的屍體還托著土王宮殿的磉礅岩哩。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裏,還可聽到這悠揚淒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了思念冬冬,也照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現在流行在土家放地區的冬冬喹曲調中,有《巴列洞》、《 篤》、《巴沙克》、《碟碟機》等,其內容主要傾吐青年男女間的愛情追求和土家人希望風調雨順的善良願望,已不是冬冬所吹的那種悲苦悽切的調子了。
你如果在土家作客,在小溪旁、曠野裏、竹林中,或在明月當空的時候,總可聽到悠揚悅耳、清脆動人的聲音,這是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