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助中國人口最少民族珞巴族走入現代新生活

時間:2009-03-16 13:47   來源:新華網

 

 

  7月9日,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幹部林芝地區米林縣副書記胡旭彬(右)在南伊珞巴民族鄉才召村與珞巴族居民交談。

 

  珞巴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居住在藏東南高山峽谷之中,長期以打獵為生,過著半原始的生活。近年來,福建省先後投入近500多萬元援藏資金,實施珞巴族百姓安居新房、開發農業、推動珞巴族文化旅遊等項目。目前,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農家戶戶住上了新房,每人平均年收入達4000多元。

 

  “過去我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吃飽肚子,生存下去。現在我們天天都在想如何利用民族特色、觀光農業讓所有珞巴族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過得富裕幸福。”

  看著將於今年3月完工的200畝觀光果園,西藏米林縣才召村村委會主任達娃説:“我們珞巴人現在完全走入了現代新生活,而這一切要特別感謝來自福建的援藏工程的幫助。”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也是一個跨境民族,現在總人口有2985人。全國人大代表、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鄉長曉紅説,黨中央、國務院一直特別關心這個全國人口最少民族的生産和生活情況。西藏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溝,是珞巴族群眾的主要聚居地,而才召村又是唯一純珞巴族村落。

  位於雅魯藏布的江畔、南伊溝口的才召村,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村廣場上國旗招展,大樹掩映下,一幢幢有著獨門小院,紫紅色、藍色坡屋頂的嶄新別墅式農居整齊地排列在村道兩旁。

  達娃家中,記者看到在寬敞明亮的新房裏,電視、冰箱等各种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漂亮的藏式傢具擺放四週,自來水、沼氣通入廚房。達娃説:“現在不光是我的家裏這麼好,全村家家戶戶都這樣。”

  村民帕加説,珞巴族以前主要以狩獵為主,分散在西藏林芝地區米林、察隅、墨脫等縣的深山中。在舊西藏,珞巴族人被稱為“野人”,因為那時生活得也確實像“野人”,像才召村的珞巴人,過去以狩獵為生,然後拿獵物皮毛下山換取糧食,整個珞巴族幾乎無人識字,生病只能靠巫術,從來得不到醫治,整個民族的生活基本處於半原始社會狀態。

  達娃説,1985年,政府多次動員,終於將南伊溝山林中居住的珞巴族群眾整體搬遷到了雅魯藏布江邊的才召村,並免費修建了土木結構的住房。198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鄉。珞巴族人的生活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南伊珞巴民族鄉鄉長曉紅説,2006年,對口支援米林縣的福建省廈門市從援藏資金中拿出了260萬元,西藏自治區民委也投入240萬元,在才召村整村推進,重新為每戶珞巴族群眾修建了獨門獨院的磚混水泥結構住房。此外,還修了水泥路面的村道、排水溝、自來水入戶工程,沼氣入戶工程,以及村委會和村廣場等公共設施。

  為了解決才召村群眾的口糧問題,去年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隊從援藏資金中又拿出180萬元,從附近米林農場購買了308畝優質耕地,分給才召村群眾種植,徹底解決了才召村群眾的口糧問題。福建援藏工作隊還給才召村群眾捐助了一台聯合收割機以及良種、化肥等物資。縣政府還定期派出農技人員指導珞巴族群眾種地養畜。

  從來沒有去過福建,只知道福建遠在大海邊的村委會主任達娃説,中央實施的援藏工程是造福西藏老百姓的民心工程。福建廈門來的這些援藏幹部,真是在全心全意地幫助老百姓往好日子上奔。他們想到才召村離林芝機場只有30分鐘車程,風景又好,珞巴族民族特色鮮明,所以想出旅遊致富的法子。他們用援藏資金不僅修起了別墅一樣的住房和整潔美麗又充滿珞巴特色的村落,還修了公共廣場和民俗博物館。去年珞巴傳統民族服飾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後,福建又從援藏資金中撥款讓珞巴人製作服飾,並成立民族歌舞表演隊。達娃説,世世代代依靠狩獵為生的珞巴族現在也要把旅遊作為致富的好途徑。有這麼好的條件,沒有理由不讓群眾吃好“旅遊飯”。

  曉紅説,這兩年南伊鄉每年都搞珞巴民俗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大量遊客,珞巴族群眾發展農家旅遊的勁頭很足。一些傳統民俗也被挖掘整理了出來,各村都成立了歌舞表演隊。

  廈門援藏幹部、米林縣委副書記胡旭彬説,為擴充才召村的旅遊資源,不久前由福建省農業辦公室和西藏扶貧開發辦公室等單位決定幫助才召村建設一個觀光果園,這也能更多地增加珞巴族群眾的副業收入。現在生活在中國境內的珞巴族群眾的生活水準,要遠遠高於在境外生活的珞巴人。

  村民帕加説,現在村裏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孩子上學也是國家包學費、住宿費和伙食費,村民們看病吃藥還可以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得到補助。

  曉紅説,目前珞巴族人口增長迅速,南伊鄉1988年時只有56戶、200多人,現在有101戶、470多人。2008年,珞巴族群眾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了5000元。去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這個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也踴躍捐款,一共捐款9800元。(記者逯寒青、胡星)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