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三代從醫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院長佔堆説,藏醫藥起源於西藏,是藏族人民在高海拔、空氣稀薄、缺氧的自然環境中,通過長期豐富的生産和生活實踐,博采祖國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之長,逐步積累、完善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的傳統醫學體系。
“但是,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藏醫藥的發展還是十分緩慢的。”佔堆説,舊西藏,作為藏醫藥的發祥地,西藏僅有三所規模極小的官辦藏醫藥機構,沒有一張病床,從業人員不足百名,其中拉薩的兩所藏醫機構每天接診人數僅二三十人,民間藏醫數量十分有限。就藏藥産業而言,改革開放前,只有自治區藏醫院製劑室一家藏藥生産部門,其年産量只有35.7噸,藏藥生産技術人員不足50人。
西藏和平解放後,國家和自治區政府非常重視藏醫藥的發展,逐步建立健全了藏醫藥機構,大力培養藏醫藥人才,加強藏醫藥的科研。
從舊西藏拉薩的兩所醫療機構“門孜康”和“藥王山利眾醫學院”化身而來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藏藥生産為一體的、專業學科較為齊全的“三級甲等藏醫醫院”,年門診量26萬人次,年住院3400余人次。
與此同時,上世紀八十年代,西藏各地藏醫院也相繼成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西藏縣一級藏醫院或縣藏醫科陸續建立。
“傳統的藏醫藥不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且得到了發揚光大。”佔堆説,幾十年來,政府加大了藏醫藥科研的投入,先後撥款1000多萬元用於藏醫藥科研基礎建設,設備配套,並配備了相應的科研專職人才。藏醫藥科研工作成果豐碩,先後研製國家級創新藥物5個品種,獲得了國家新藥生産批件,並已由區內藏藥生産企業生産,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專門的藏醫教育機構,1989年西藏正式建立了西藏藏醫學院。截至目前,學院為全國培養了1200名藏醫藥大中專畢業生,目前在校生總數1194人,已有54名碩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生畢業。
今年63歲的佔堆從醫近50載,有豐富的臨床和管理經驗,是中國西藏藏醫藥學會會長,著名藏醫藥專家。
他告訴記者,包括他自己家裏已是三代從醫了,醫術雖是祖傳,但以他今天在醫藥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祖宗們不敢想像的,藏醫藥今天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
據了解,目前藏醫藥已作為西藏特色支柱産業之一,初步形成以骨幹企業為龍頭、科研開發為依託、傳統産品和新産品為支撐、資源保護利用為基礎的藏藥産品群體,並逐步向規模化、産業化方向發展。
據統計,2007年,西藏藏藥産值達到6.6億元,銷售收入4.5億元,上繳稅費0.5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