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歲月五十載 興利除害鑄輝煌——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水利事業發展巡禮
雪域甘泉潤民心
水力發電
水龍頭上繫上潔白的哈達,松柏枝燃起靄靄的霧煙,男女老少人人盛裝載歌載舞,家家戶戶端著酥油茶、青稞酒,排著長長的隊伍虔誠地向技術員們敬獻哈達,表達心中的謝意。這是西藏錯那縣曲卓木鄉塔嘎村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正式通水,群眾慶祝通水的感人場面。
由於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群眾多居住于山坡臺地,上面雪水下不來,溝裏河水離得遠,飲水十分困難。有的在幾公里外馱水、有的高山砸冰化水、有的飲用沼澤水、還有的飲用礦物質超標的水,往往很多家庭一個婦女一天的主要勞動任務就是背水。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各級政府積極通過修水渠、引山泉、截潛流、打水井等辦法興建了一批農村飲水工程,截止2000年底共解決了24.3萬人、510萬頭(只、匹)牲畜飲水解困,一大批農牧民群眾告別祖祖輩輩喝臟水、苦水的歷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由於群眾居住分散、建設難度大、資金緊缺等各種因素,仍然有很多的群眾存在著飲水困難。
昔日荒漠地今日草成茵 易雲飛提供
江河水質監測水文局 供稿
滿拉水利樞紐工程 易雲飛提供
進入新世紀後,國家加大對西藏農村飲水解困工程的建設,特別是在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和飲水安全問題。從項目投資、每人平均建設標準等方面給予了西藏特殊的傾斜政策。
自治區人民政府不但成立了農村飲水安全領導小組,分管副主席親自擔任組長。而且自治區黨委、政府把農村飲水列入了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向全區農牧民鄭重作出三項承諾,其中承諾之一就是到2010年,對所有建制村基本配套齊全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郵政等基礎設施。
為切實加快推進農村飲水解困建設,自治區每年與各地(市),各地(市)與各縣(市)層層簽訂農村飲水解困工作責任書,把農村飲水困難工作納入幹部政績考核內容,在財政狀況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也千方百計擠出資金配套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從“十五”至今,全區共建設農村飲水工程點5877處,解決了近140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據估算,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每年農牧區解放投在背水勞動中的青壯勞動力約600余萬個工日,在地方病區為群眾每人每年減少280元的醫療支出,每年為農牧區産生近13億元的經濟效益,成為了最受農牧民群眾歡迎的水利工程,被群眾廣泛譽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山脊閃耀夜明珠
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西藏江河密布、水流湍急,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據水能資料普查,西藏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億千瓦/時,技術可開發量達1.1億千瓦/時。西藏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僅有一座裝機92千瓦的小水電站,廣大農牧民用酥油燈、食用油燈和松脂照明,農畜産品加工完全依靠繁雜的手工勞動。
拉薩高標準河堤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西藏開始大力發展農村水電,因地制宜、土法開工,農村水電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大部分縣、一部分有較好水力資源的鄉、村政府所在地也陸續建起了小水電站。在七十年代農村小水電發展高峰時,每年電站發展速度保持城34.4%,到1978年農村小水電站曾達到460余座,裝機容量1.5萬千瓦。這些縣、鄉、村小水電站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為農村電力提灌、農副産品加工、農機修理、民族手工業等提供動力,同時供給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和部隊照明用電,在電力比較充裕的情況下還供煮飯、燒水。由於農村小水電站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保護了森林,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準。但限于條件限制,當時建設的電站普遍裝機容量小,建設標準低,加之管理不善、機組缺乏配件、老化失修等等原因,相當一部分已經停止運作。
現代化的電站廠房
滿拉灌區團結幹渠
甘泉水潤牧民心
束水歸槽拉薩市水利局 供稿
改革開放以後,西藏農村水電進入了鞏固和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主要以縣級水電站建設為主,改建和新建兼施,電站建設規模加大,標準提高。至1989年,全區農村水電總裝機容量突破11萬千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水電有了新的發展。
1993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全國支援西藏,並確定了62項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30週年的大慶工程,援建了一大批縣級水電站和電網改造工程,農村電力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其中以滿拉水電廠建設最為突出,該電站四台機組總裝機2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過6100千瓦/時,電站建成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藏中電力緊缺的狀況。在“九五”未期結束了西藏有水資源無電縣的歷史。進入“十五”後,西藏農村水電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先後啟動了光明工程、送電到鄉工程、農村電網改造、縣級電站改擴建、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等多種水電開發項目。僅水利部門就建成農村水電站85座,新增裝機容量4.08萬千瓦,改善裝機0.65萬千瓦,新增和改善了農牧區35.43萬人用電問題。截止目前,全區由水利部門管理的農村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6.5萬千瓦,是改革開放初期的5倍多,共解決了395個鄉,2364個村,87.4萬人的生産生活用電問題。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在歷史的長河中,五十載不過彈指一揮間,然而在這片沉寂已久的高天厚土上,五十年來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改革猶如滾滾春雷,喚醒了古老而神秘的雪域。民主改革五十年來,一條條水渠潤澤蒼茫大地,一座座水庫拔地而起,一盞盞明燈閃耀山野,一道道堤防依河而建,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西藏水利從和平解放初期僅有少數的自流灌溉渠道,逐步建立起了集灌溉、供水、發電、防洪等多種功能水利體系,為高原人民帶來了幸福、安康和吉祥,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
(一)
勤勞智慧的西藏人民,早在西元六世紀就有“高地蓄水為池,低地引水而灌”的水利措施。但是,受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制約,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區僅有灌溉面積28萬畝,只有一些小溝渠和小水塘,絕大多數農田都只能“靠天吃飯”。
西藏民主改革後,廣大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爆發出了極大的建設熱情,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地投入到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興水利、治水害的建設熱潮,僅1959年至1969年,全區就修建了千畝以上灌溉渠道25條,萬畝以上灌溉渠道4條,水庫4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遞增,達到113.3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4.56%,糧食畝産達到104公斤,比1959年增長13%,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進入七十年代後,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開展,西藏水利建設資金進一步加大,各地掀起了新一輪的群眾性農田草場 水利基本建設高潮,開荒造田、平整土地,建水庫、修水塘、挖水渠、打機井、挖涵洞、建渡槽、築堤壩,發展農村小水電,以蓄為主、引、蓄、提相結合,到1979年全區共建成千畝以上灌溉灌道90余條,萬畝以上灌渠10余條,水庫40余座,水塘近5000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每年以8%的速度遞增,至1979年達到了229萬畝,農業灌溉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抗禦水旱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提高,全區糧食畝産達到135.5公斤,比1959年增長了48.2%。草場灌溉面積也達到237萬畝,牧業生産條件有所改善。1979年,農業在遭受嚴重病蟲害的情況下,糧食總産量仍然達到4.23億公斤,比1970年增長31.3%,牲畜年末存欄數達到2349萬頭,比1970年增長22.4%,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進步。
1978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年楚河綜合治理工程計劃任務書》,拉開了雪域高原大規模治理江河的帷幕。經過三年的堅持不懈努力,終於將一條橫貫日喀則市、江孜、白朗、康馬三縣一市,雅魯藏布江的五大支流之一的年楚河束水歸槽,基本控制住了千百年來汛期河水氾濫成災的問題,免除了兩岸群眾水患之憂。同時,擴大耕地2萬餘畝,宜林地3萬畝,治理澇漬地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4萬畝,擴大灌溉面積8000畝,江孜、白朗、日喀則三個縣(市)糧食産量從1977年的6000萬斤提高到1985年的9700萬斤,年楚河流域一躍成為西藏的“糧倉”,同時也在西藏水利史上開創了大規模治理江河的嶄新時代。
(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乘著改革開放強勁的東風,西藏水利開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繼續堅持不懈開展群眾性農田草場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水利的投入力度,進入了大規模的農業綜合開發時期,工程建設規模逐步擴大,標準進一步提高,水利事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1991年國務院批復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若干問題的請示》,決定對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的18個縣開展大規模的興修水利、改造中低産田、植樹種草,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以提高地區的灌溉能力和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據統計,1991年至1995年,“一江兩河”綜合開發共新建和擴建干支渠66條965公里,新建和擴建配套水庫8座庫容1.63億立方米,機井40處、提灌站3座,新建和改建防洪堤233公里,新建縣級水電站4座裝機4700千瓦, 項目區農業總産值達到70313萬元,比1990年增長5016萬元,年均遞增率達到3.57%,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3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國家有關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區援助西藏六十二項工程,其中,滿拉水利樞紐工程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工程于1995年8月開工,2000年11月完成主體工程施工。工程以防洪、灌溉、發電為主,兼有水土保持、水産養殖、水利旅遊等效益。滿拉水利樞紐工程自1999年投産以來,已累計發電3.7億度,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藏中電網用電緊缺的局面,而且把年楚河下游河段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至30年一遇,併為下游40萬畝土地提供了可靠的灌溉保障。並在2000年年楚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發揮了重要的滯洪削峰作用,為減輕下游洪災損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
當歷史翻開新的紀元,國家對西藏水利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西藏水利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春天。“十五”至今,國家對西藏水利的投入總額遠遠超過了前幾十年的總和,水利事業迅猛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進入了快速發展新階段。
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全區7地(市)和35個重點縣城陸續建成30-100年一遇標準的防洪堤。其中,拉薩河城區段防洪堤已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日喀則、山南、林芝等地區所在地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年楚河干流,雅魯藏布江貢嘎機場段得到進一步整治。截止到2006年底,全區重點堤防總長達到550余公里。
農業生産條件明顯改善。先後開工建設了日喀則滿拉灌區、山南雅礱灌區和雅江江北灌區、拉薩墨達灌區等大型灌區,以及隆孜、長鎖、才納等一批中小型灌區,新建了阿渦奪、江雄水庫,完成了衝巴、莾錯、虎頭山等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截止2007年底,全區共建成水庫64座、塘壩5000余座,總庫容達13.3億立方米,庫塘容積是改革開改初期的20余倍。建設萬畝以上灌區35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76萬畝,拉薩、日喀則、山南等糧食主産區基本實現旱能澆、澇能排,灌溉標準明顯提高。
農村水電建設從小到大,取得顯著成就,解決87.4萬人的生産生活用電問題。農村飲水取得歷史性進步,先後解決了160余萬人困難和安全問題。
水文站網從無到有。在全區主要江河已建成29個水文(水位)站,35個雨量站,設水文監測斷面61個,地下水觀測井29處。監測項目包括水位、流量、泥沙、水質、降水、蒸發及輔助項目等,基本控制了“一江三河”及怒江、瀾滄江等重點防洪地區,在流域規劃、綜合治理和防洪減災積累了可靠的基本水文資料。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環境保持,投入大量資金先後在江孜日朗溝、曲水縣熱堆溝、江孜縣日朗溝、澤當縣雍布拉康、拉薩市次角林等地小流域進行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總面積達230平方公里,昔日荒漠地現已綠草成茵,並積累了寶貴的水土保持經驗。
水利政策法規建設逐步完善。1994年自治區頒布實施《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西藏有了第一部水單行法,從此水法規建設便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30年來,自治區先後頒布實施了《水文管理辦法》、《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等多達二十余部的法規和規章,基本涵蓋了全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確保了水行政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行政,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行政管理職能不斷加強。在水利規劃方面,先後完成了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等一批大江大河規劃,以及全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和防洪、灌溉、飲水、水電等各項專業規劃;實施了水功能區劃和取水許可制度,開展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加強了水行政執法,水行政管理得到有效履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巍巍的喜馬拉雅山可以作證,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可以作證,沐浴著明媚的陽光,西藏水利滿載著雪域高原200多萬人民群眾期望與信任,已經揚帆起航,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水利部等國家部委的具體指導和幫助下,在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譜寫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