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現在的生活”——記乃東縣克松居委會居民發出《致全區百萬翻身農奴的公開信》
克松居委會,舊西藏的克松莊園。50年前,西藏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從這裡拉開。因此,後人稱它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50年過去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新西藏是不是真如個別人所説:“藏族人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
今天,第一批站起來分田地、燒地契的原農奴及其後輩們——克松居委會居民集體聯署《致全區百萬翻身農奴的公開信》,向這些不甘願藏族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極個別人宣告:“西藏的天,永遠是艷陽天”!
克松居委會居民在致全區百萬翻身農奴的公開信上簽名
50年前的舊西藏,農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錢高;農奴面前三條路,逃荒、為奴和乞討——
回首過去,那是“人間地獄”般的生活。
“牛馬不如”、“人間地獄”、“慘無人道”。這是克松人談到民改前的舊西藏時用到最多的語言。
聯署《致全區百萬翻身農奴的公開信》的倡導者——索朗頓珠1943年出生於乃東縣克松莊園,1948年開始給舊西藏大貴族索康 旺青格勒家當農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在克松村當農民,後曾任乃東縣人大代表、克松居委會黨支部書記。
索朗頓珠家佔地5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一棟漂亮的花崗石樓房,窗戶上方裝飾著鐵花屋檐,屋內雕梁畫棟、瓷磚地板鋪地,鋁合金玻璃大窗戶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索朗頓珠回憶説:“我的父親阿旺就是原克松莊園的差巴,所以我一生下來就屬於了克松莊園。一家住在莊園主的牛圈裏,除了幾個殘缺的陶罐和兩床破舊的藏被,沒有任何別的家當。我從8歲開始就在克松莊園裏為農奴主索康 旺青格勒幹活,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一直幹到晚上三點半收工,一天的報酬只有1升糌粑”……
資料圖片:住在破帳篷裏的農奴一家(圖片來源:國家民委網站)
“民改前,我們的苦,就像那雅魯藏布江水一樣流,總是流不到頭……”。索朗頓珠回憶説,民主改革前的克松莊園共有居民59戶400多個農奴,一般年收穫糧食84000公斤左右,除了被封建領主的代理人直接掠奪之外,每年還要向封建領主繳納青稞63000多公斤、麵粉750多公斤,豬、牛、雞幾百頭(只),還有名目繁多的近100種烏拉和差役。全莊園的農奴長年累月掙紮在饑寒交迫的死亡線上。
“爺爺的爺爺欠下的債,爸爸的爸爸沒有還清,到兒子兒子的那輩,連利息的利息也還不完。”這是舊西藏農奴們悲憤的控訴。索朗頓珠介紹説。
“民主改革前,克松莊園的農奴主不但佔有土地和農奴的人身自由,還設各種酷刑和監牢摧殘農奴。克松莊園樓上經堂一側就是個拷打農奴的刑庭,莊園專門養了一個打人的劊子手叫平措佔堆,被他活活打死的就有5人,拷打致殘的有16人……在街上、在路上、在村莊,經常會與沒有鼻子、少了耳朵、缺了胳膊的農奴擦肩而過,或者並肩幹活……我的一個親戚就是被他們打殘的。”站在一旁的洛桑曲達老人咬牙切齒地發出血淚控訴。
資料圖片:正在受手械刑的農奴(圖片來源:國家民委網站)
洛桑曲達1941年生於乃東縣克松莊園。其父親拉珠是克松莊園的差巴。由於父母交不起人頭稅,自己很小就被送進熱吾曲林寺做了僧人,直至民主改革後才還俗成為克松居委會的居民。
現已年近7旬的洛桑曲達老人接著説:“農奴主經常以殺農奴為樂。一次,山南王朗傑加措在外出巡獵時,看見一個正在拾牛糞的農奴孩子,他為了顯示自己的槍法,竟一槍將小孩打死,自己則狂笑揚鞭而去。”
“日新月異”、“翻天覆地”、“跨越千年”。這是克松人談到民改50年來西藏發展變化時用到最多的語言——
喜看今天,就像生活在“天堂”裏。
克松村村民走在寬敞的水泥路上(3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
5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克松人同全區人民一道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實現了社會制度的偉大跨躍,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克松居民在《致全區百萬翻身農奴的公開信》中寫道:“‘共産黨來了苦變甜,’百萬翻身農奴‘自己的事自己説了算’。‘儘管烏鴉在叫,駿馬照樣奔跑!’我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戶戶住樓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們的日子比蜜還甜!”
走進克松村,一條寬敞的水泥道路兩旁,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整齊的白色藏式花崗石別墅式二層樓房。房頂上,國旗和彩色經幡交相輝映,小轎車、大卡車、中巴車、拖拉機不時從路上駛過……
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的一名農民開著農用拖拉機從克松村口經過(3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
在一打麥場上,記者見到了一輛嶄新的油罐車,一打聽,這是克松居民土多去年花30萬元買的,用來給加油站跑運輸。
土多的父親拉珠今年67歲,50年前曾經是克松莊園的農奴。拉珠説:“1986年,我家買了一輛東風卡車,成為村裏買車第一人。現在總共經營2輛中巴車、1輛油罐車,一年收入近20萬元。民主改革前,家裏住的是牛棚,吃了上頓愁下頓,辛辛苦苦幹一年,稅和債一還就啥也沒有了。同50年前比,現在就像生活在天堂裏。”
漫步克松,記者看到,農網改造高壓線架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點上了電燈,用上了電視機、洗衣機、熱水器、電話、VCD、電飯鍋等家用電器……
提起這些,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邊巴次仁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脫口而出:“共産黨來了!千年的烏雲散開了”。
邊巴次仁激動地説,1964年,克松村只有123戶,507人,總耕地面積只有1675畝,每年糧食總産只有163876.5公斤。現在,克松居委會有居民210戶、838人,總耕地面積為1600畝,除種植經濟作物外,糧食播種面積1188畝,糧食總産量達8515000公斤。2008年,克松居委會經濟總收入達1020萬元,每人平均收入達6380元,其中現金收入為4608元。現在,克松人擁有6輛桑塔納轎車、3輛豐田越野旅遊服務車、6輛中巴、12輛東風牌卡車、155台拖拉機,28台播種機、9台收割機、60台揚場機、160台脫粒機。可以説,如今的西藏與5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耳聞不如一見。看到這些,記者不禁要問:“就在西藏經濟、社會、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為什麼有人卻説‘西藏人被壓迫、傳統文化遭毀滅’呢”?
“儘管烏鴉在叫,駿馬照樣奔跑!”西藏的過去以及西藏民改50年來克松人的親身經歷為這些人給出了答案:西藏各族人民的前途和命運,始終是與祖國大家庭的前途和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西藏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西藏繁榮富裕的康莊大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展望未來,排除干擾堅定信念跟黨走。
“相親相愛”、“心手相連”、“五湖四海”。這是克松人談到在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各民族大團結時用得最多的語言。
在居委會旁邊,記者走進了致富能手達瓦次仁家,見到記者在注視著張貼在客廳正面顯著位置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畫像,達瓦次仁開門見山道出了對黨的深厚感情:“跟共産黨走,沒錯的。”
資料圖片: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凱松居委會的一位農民在採摘大白菜(2008年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達瓦次仁告訴記者,“我的父親洛桑曲達和母親洛桑曲珍都曾經是克松莊園的農奴。他們在民改前受盡了苦難。現在,我們擁有了這棟佔地面積210平方米的2層小樓,自己還開辦了粉絲加工廠,並建起了蔬菜大棚搞種植。這幾年來,年收入都超過了5萬元。”
談到未來的打算時,達瓦次仁接著説:“黨中央對我們農牧民這麼關心,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排除萬難,特別是要排除達賴集團等外界的任何干擾,一心一意地發展經濟”。
在50年的時間裏,從昔日農奴主的莊園到如今繁榮穩定、欣欣向榮的新克松,這是西藏農村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更是西藏人民在黨的陽光雨露下、邁向小康幸福之路的真實寫照。(嚴乃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