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50年社會發展使藏人幸福在今天交匯

時間:2009-03-28 11:4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西藏昌都3月28日電(記者田野 林嵬)50年前的今天,民主改革的春風吹拂過雪域高原,在西藏存在數個世紀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被摧毀,百萬農奴翻身做了主人,邁上了一條通向光明、富裕、民主和開放的道路。

    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西藏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社會穩定進步,人民安居樂業,再不可與民主改革前的舊西藏同日而語。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兒女,從來沒有忘記過民主改革和改革開放為他們的家鄉,為他們的人生帶來的滄桑巨變。不論是經歷過新舊西藏的農奴和軍人,或是受益於西藏改革開放的新一代,藏族兒女才是這片土地發展的最好見證人。

    “新舊西藏是‘天和地’”

    “新舊西藏是‘天和地’。”73歲的昔日女農奴巴雅在接受採訪時,接連三次重復了這句話。

    巴雅出生後就成了一名“差巴”(舊西藏農奴中的一種,指給農奴主支差的人),回憶起在牧場的生活,老人至今心有餘悸。

    “我9歲開始在牧區放牛,當時牧區狼多得很。貴族們要我們半夜三更送信。藏族婦女最怕晚上送信,經過森林的時候又怕狼又怕狗熊。有一天晚上,我親眼看見狼群圍攻一個喇嘛。”

    佔舊西藏人口總數百分之九十五的農奴沒有人身安全,他們連起碼的生活必需品都無從得到保障。

    “穿的是山羊皮,曬乾了就直接穿,走路幹活時還嚓嚓地作聲。當時從來都沒有穿過布衣服。”巴雅説。

    “以前沒有鞋,腳上有了裂口流血過後,只能用山羊和牛油,放到火上烤,然後抹敷在腳上。吃的都是野菜湯,根本吃不了糌粑,大米白麵這些根本都沒見過。”她説。

    “現在和那時比起來,肯定是天和地嘛。” 巴雅説。

    據巴雅介紹,直到解放軍進入西藏以後,她才第一次吃到了軍隊從雲南德欽運往昌都的紅糖。

    如今,巴雅定居在位於西藏東部的昌都。他兒子在當地電視臺工作,女兒在離昌都不遠的察隅縣縣委工作。生活富裕後的巴雅如今可以任意挑選購買自己喜歡吃的糖果。

    指著擺在茶几上的奶糖,巴雅説:“民主改革以前,哪有這麼多糖吃噢!”

    “現在和那時比起來,肯定是天和地嘛。” 巴雅重復道。

    “農奴社會簡直是黑暗,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衣服穿,以前農奴連馬和牛都沒有,那個社會是黑暗的。現在在共産黨領導下,有吃有穿,鄉里都有小汽車,以前哪個人能看得到,能夢得到呢?”

    “共産黨的部隊,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戰勝。”

    73歲的藏族老人趙欽貴在回憶中國人民解放軍翻越唐古拉山時説:“共産黨的部隊,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戰勝。”這位退伍老兵至今對自己參軍進藏那段歲月唸唸不忘。

    1950年,趙欽貴在西寧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進藏四路大軍中青海支隊的一名戰士。他所在的隊伍會同來自四川、雲南和新疆的另外三路大軍同時進藏,為和平解放西藏立下了功勞。

    趙欽貴如今是西藏昌都縣城關鎮的一名居民,這裡特殊的地理環境不適於種植蔬菜,即使是在夏季,當地的蔬菜都要依靠外地供應。

    “是人民解放軍讓當地人吃上了蔬菜。”據趙欽貴介紹,在解放軍到達昌都之前,當地人由於未能掌握在高原環境下種植蔬菜的技術,很少能夠吃上新鮮蔬菜。

資料圖片:昌都地區昌都縣左巴村的村民次曲在沼氣棚裏採摘蔬菜(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原來老百姓沒有菜吃,如今無論到了哪家作客,戶主都可以炒兩、三個蔬菜。”他説。

    “民主改革前,只有貴族才有牙膏、牙刷、餅乾、毛線、水果和手錶等物品,農奴和貧窮百姓沒有土地,沒有大米白麵,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不餓肚子。”

    “而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冰櫃,有的家庭還有了小汽車,在牧區,幾乎人人都有摩托車。”他説。

    作為西藏和平解放這段歷史的見證人之一,趙欽貴經常會被邀請到當地學校和機關介紹自己的參軍經歷。在首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來臨之際,趙欽貴又應邀參加了當地的一個座談會。

    對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他表示非常支援。

    “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枷鎖被摧毀了。這個(事件)在歷史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對下一代人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教育。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對過去這段歷史不是很清楚。歷史不能忘記,下一代要知道舊西藏是個什麼樣,新西藏是個什麼樣。” 他説。

    入黨迎接紀念日

    在首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到來之際,昌都縣俄洛鎮俄洛村的25名農牧民面對鮮艷的中國共産黨黨旗莊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

    三十歲出頭的牧民阿松説:“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加入中國共産黨我很榮幸。”

    據昌都地委宣傳部官員介紹,入黨的農牧民裏,幾名新黨員的父母在民主改革前曾是農奴,老一輩對共産黨心懷感激,許多人因為他們的後代能夠加入中國共産黨而感到驕傲。

    阿松説,他的長輩告訴他,民主改革前家裏一窮二白,沒有基本的生活用品。而如今,家裏牛羊成群,自己還買上了手機和摩托車。

    “我以後要帶頭髮展生産,維護穩定,履行好一名共産黨員的職責和義務。”阿松通過翻譯對記者説。

    村支部副書記洛格也是一名共産黨員,他認為以入黨的形式來迎接“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意義重大。

    “我的內心很激動,因為在村裏黨員常常能夠起到發家致富的表率作用,我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牧民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他説。

    同25名新黨員一道,86位牧區老黨員也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重溫當年立下的錚錚誓言:“……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年更比一年好”——這是40歲的西藏唐卡藝術家曲雄澤仁對實行民主改革後自己生活最精闢的描述。

資料圖片:2008年9月27日,唐卡藝人在西藏拉薩八廓街內的一家唐卡繪畫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25年前,曲雄澤仁在昌都一家寺廟當學徒,年收入僅一千元人民幣左右,如今,他已經是當地聞名的唐卡藝術家,年收入超過60萬元。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

    曲雄澤仁經濟上獲得了成功,不僅緣于他身上繼承和流淌的唐卡世家血液,國家和政府對發展傳承藏民族文化的支援措施功不可沒。

    “政府免費幫我們到外地做宣傳,我在買賣時沒有營業稅。”他説。

    因為日益發達的公路交通,曲雄澤仁如今不再是關起門來做生意。他的産品不僅行銷西藏各地,現在很多來自山西、青海、四川的訂單也源源不斷地飛入這個“尋常百姓家”。

    曲雄澤仁如今生活富足,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過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飲水思源,他要像他的老師一樣將這門藝術傳給更多的青年。

    在曲雄澤仁家裏,有近40個學徒跟他一起吃住,一起鑽研這門繪畫藝術。據曲雄澤仁講,這些學徒的手藝一旦經過他的檢驗,就從他這裡畢業,然後自立門戶。

    19歲的藏族小夥釘真跟著他的師傅從事這項藝術剛3年,但他的工資達到4000多元,而且吃住都是在師傅家裏。僅他的工資就高出當地公務員1000多元。公務員據説是昌都當地最令人羨慕的工作之一。

    曲雄澤仁説他希望看到西藏的穩定與發展,這樣他就可以做好自己的生意,並將他的手藝代代相傳。

    他的大兒子西森説他已經做好了這個準備。

    想出去看看

    1991年,當次仁卓瑪出生時,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第13個年頭。

    次仁卓瑪沒有經歷過舊西藏那段艱苦的歲月,她對農奴制度的了解多是來自奶奶給她講的故事和學校舉行的圖片展。

    她對西藏發展的切實體會是:“以前從芒康到昌都要12個小時,現在7、8個小時就到了。”

    次仁卓瑪是昌都第一高級中學的高中生,她的夢想是能夠被北京的中國政法大學錄取。民主改革後,藏區已經有無數孩子實現了他們的大學夢。在昌都地區,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早已不是新鮮事。也有本地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回到這裡工作。

    次仁卓瑪使用的手機跟內地或是更為發達的沿海地區的孩子沒有兩樣。跟內地同齡孩子不同的是,她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藏語並且能隨時穿上美麗的藏裝。

    次仁卓瑪懷揣夢想,但是沒有忘記她的使命。“如果能上大學,我要好好珍惜學習機會。希望以後能為藏區建設做點貢獻。”她説。

編輯:齊曉靖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