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藏族工藝美術大師見證藏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時間:2009-03-18 14:2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青海同仁3月13日電 題:兩代藏族工藝美術大師見證藏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錢榮、徐文婷

  走進位於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吾屯上寺僧人更登達吉的住所,門上“兩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牌匾格外顯眼。在檀香繚繞的雕梁木屋中,46歲的更登達吉正細心捲起剛剛畫好的唐卡樣圖,目光中流露出喜悅與祥和。他説:“現在喜歡唐卡的人越來越多,作為唐卡畫師,我真是趕上藏族文化發展的大好時機了。”

  更登達吉的父親夏吾才郎是第一位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藏族藝人,早年曾跟隨著名畫家張大千在敦煌臨摹作畫,2003年去世。而6歲起便跟隨父親勤習唐卡繪畫技藝的更登達吉,2007年也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同時他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熱貢藝術代表傳承人。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郎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郎(資料圖片)

 
  “與父親所處的時代相比,現在的唐卡藝術可以説是前所未有的興盛。”更登達吉説,過去唐卡藝術深藏于寺院之中,繪畫技藝只為少數僧人所掌握,而現在,他所在的吾屯村,85%的人家從事唐卡繪畫。所繪製的唐卡作品也早已走出寺院,走向了世界。

  同仁地區在藏語裏稱為“熱貢”,意為金色谷地。因此形成于這裡的唐卡、堆繡、泥塑等藏傳佛教藝術也被稱為“熱貢藝術”。

  熱貢藝人素有外出作畫的習慣,夏吾才郎當年的足跡就遍及青海、西藏、甘肅、四川等地及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從西藏繪畫藝術、四川甘孜木刻佛畫、敦煌壁畫和國外的同類作品中吸取養料,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更登達吉説:“父親常提起他當年外出作畫的艱辛。由於交通不便,他們外出只能靠步行或騎馬,加之強盜橫行,必須二三十人結伴而行,一路風餐露宿。而現在,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青藏鐵路也已通車,不僅方便了我們外出作畫,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這對熱貢藝術的傳播和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了解,青藏鐵路通車,加上當地政府每年都舉辦旅遊節和展覽會,大力推廣熱貢藝術,2006年和2007年,熱貢唐卡出現了熱銷的局面。

  “我有20多個徒弟,每天不停地畫,但很多訂單還是無法完成。”更登達吉説,“現在,我每年純收入可達數十萬元,這在我父親那個年代是不可想像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儘管他已是當時小有名氣的唐卡畫師,但主要為各地的寺院作畫,收入只能維持生計。”

 

這是更登達吉在展示父親夏吾才郎和自己獲得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證書(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錢榮 攝

 

  這是更登達吉在展示父親夏吾才郎和自己獲得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證書(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錢榮 攝

  更登達吉告訴記者,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上世紀50年代以後,父親不得不放下畫筆在家務農。直到80年代初,黃南州建立起了熱貢藝術館組織老藝人畫唐卡,年過六旬的夏吾才郎這才重拾畫筆。

  1988年,夏吾才郎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此後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熱貢藝術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夏吾才郎的唐卡作品也身價倍增。

  “父親在世時常對我們説,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和社會的安定,就不可能有如今熱貢藝術繁榮發展。他一生的經歷就足以説明這一點。”更登達吉説。

  1939年,夏吾才郎在塔爾寺作畫時結識了國畫大師張大千,並跟隨他一起到敦煌臨摹作畫。當時中國正遭受日寇鐵蹄的蹂躪,敦煌許多價值連城的文化珍寶不是被外國掠奪者劫去,就是被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盜走、毀壞。作為國畫大師,張大千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傾注于敦煌文化的研究與保護。

  更登達吉説:“我父親與張大千一起工作、生活了兩年。因此,他經常以那個時代為例告訴我們,只有國運昌盛、社會安定,文化藝術才能得到保護與發展。”

  如今,除了在家繪製唐卡,更登達吉還在去年成立的熱貢畫院擔任老師,指導越來越多喜愛唐卡藝術的年輕人繪畫。

 

這是更登達吉(右)在指導弟子作畫(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錢榮攝

 

這是更登達吉(右)在指導弟子作畫(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錢榮 攝


  “從藝40年,我親眼見證了熱貢藝術不斷發展與傳承的過程,慶倖自己趕上了好時候。”更登達吉説,近幾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現在,熱貢藝術不僅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同仁也被命名為熱貢藝術文化生態保護區,熱貢藝術已經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但是拉薩‘314’事件以後,唐卡的銷售受到了很大影響,由於遊客人數劇減,唐卡出現滯銷,大家的收入也明顯下降。”更登達吉説,“所以我們更加期盼社會的安定團結,只有這樣,熱貢藝術才能得到不斷發展,大家的生活水準也才能不斷提高。”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