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鎮 三代夏爾巴人眼中的30年巨變

時間:2008-11-03 14:02   來源:《西藏日報》

    圖為次仁卓瑪與倉姆覺在“德斯崗夏爾巴商店”為顧客挑選商品。王緒彬攝

    30年改革開放,30年艱辛探索。30年前,高原大地和全國一樣掀起了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洪流。洪流“洗禮”下的西藏,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經濟建設碩果纍纍,社會事業長足進步,人民生活日新月異。

    30年持續發展,30年喜悅收穫。30年來,我區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波瀾壯闊,成果豐碩;從古城拉薩到邊境一線,從藏東到藏北,對外開放的潮流勢不可擋,成就非凡。

    為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本報派出若干組記者奔赴全區沿邊各縣,行程幾萬公里,采寫了大批稿件。本報從今日起開闢《雪域邊線行——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特刊,全方位展示30年來雪域高原這片開放的熱土上誕生的一個個奇跡,通過還原西藏30年來的人和事,來記錄我區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通過報道西藏3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非凡成就,來展示廣大幹部群眾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所取得的纍纍碩果。

    從默默無聞的“喜馬拉雅背夫”,到精明的邊貿商人;從父母偷偷決定兒女終身的“搶婚”,到陽光下的自由戀愛;從簡陋粗劣的席棚木板房,到幾層樓的“豪宅”和商鋪;從整日裏為吃穿發愁,到溫飽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短短的30年間,古老的夏爾巴人,經歷了幾百年、上千年所不曾有過的巨大轉變。

    日前,本報“雪域邊線行”採訪組來到了聶拉木縣的樟木鎮,走訪了世代居住在古鎮上的桑姆一家三代女性,聽她們講述自己的難忘經歷,見證改革開放30年來,夏爾巴人從生活到觀念上的滄桑巨變。

    從“喜馬拉雅背夫”到“外貿老闆”

    夏爾巴人,藏語的意思是“來自東方的人”。我國境內的夏爾巴人,主要分佈在聶拉木縣的樟木鎮和定結縣的陳塘鎮,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坡溝谷中,人口不過2000多人。

    長年生活在高山深壑地帶,山路崎嶇難行,一切物資都要人力背馱。因此,夏爾巴人素來以“喜馬拉雅山上的背夫”著稱。他們的背負方式獨特:用一根繩子把貨物捆好,留出一個繩套。背負時,將繩套頂在額頭,重物附在後背。這種背負方式,是喜馬拉雅山特殊的地理形勢,給夏爾巴人帶來的血淚經驗。山路險峻,攀爬懸崖,如果將重物挎在雙肩,一旦失足,人貨俱損。用額頭頂負重物,發生危險時,還可以棄貨保人。

    但是,這種頂負重物的方式,背夫要使勁地低頭躬背,極盡艱辛。樟木鎮的夏爾巴婦女桑姆,當年就是用這種艱難的姿勢,開始了她的“邊貿”生涯。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