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巴渝文化發祥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在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巴國國都 周武王11年(西元前1066年) ,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推翻了商朝統治。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于巴國,與當時楚國和吳國的國君一樣,賜予子爵。巴之建都江州,即今之重慶,建立起初具規模的國家。其幅員“東至魚復(今奉節縣),西至楚道(今宜賓市),北接漢中(今陜西省南部),南極黔涪(今涪陵市和貴州省北部)”。
夏國國都 元朝至正11年(西元1351年),全國規模的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西係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攻佔重慶及附近州縣,以重慶為基地,清除了元朝在四川的勢力。西元1363年,明玉珍稱帝,定國號夏,改元天統,建都重慶。大廈農民政權疆域,包括今四川省大部、湖北省西部、貴州省北部、陜西省南部。
中華民國陪都 1937年“七七事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正式宣佈遷都重慶。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開始在重慶辦公。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定重慶市為中華國民陪都。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隨著大批國家機關、工礦企業、金融機構、科技文化部門和各類學校內遷,重慶崛起為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發展成為具有近代工業基礎的大城市。
重慶作為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當時中國各黨派和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力量相繼集中在這裡。8年抗戰中,重慶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整個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政治舞臺。同時,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在遠東的指揮中樞。1942年1月2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設有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等。
當時重慶市區範圍:東至大興場,南至漁洞、南泉,西至歌樂山、中梁山、北至嘉陵江邊的渡溪溝(今磁器口以北、井口以南),水陸面積共164平方公里。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正式還都南京。至此,國民政府在渝時間為9年零6個月。
(來源:新渝網)
編輯:姍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