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打造文明家園 北京西城創建結碩果

時間:2009-05-14 16:40   來源:北京日報

  天氣越來越冷了。兩天前,家住百萬莊的殘疾人王強給西城區展覽路街道“愛心家園”的工作人員打了個電話:“我想用愛心救助卡領棉被、棉衣可以嗎?”

  “馬上給您送過去!”放下電話,工作人員裝好棉被、棉衣,很快送到王強家。“一年四季,大到家用電器、小到油鹽米麵,家裏缺點什麼都可以憑著這張卡領取。”王強説,這張救助卡改變了他的生活。目前,西城區在7個街道辦起了“愛心家園”和“愛心超市”,救助人次達6000多。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文明城區”評選中,西城區成為首批三個“全國文明城區”之一。什麼是文明城區?西城人有著自己的闡述:生活、工作的家園是一方衣食豐足、秩序安定、環境優雅、文明和諧的樂土。

  實踐一種新觀念: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西城區創建文明城區開始於1994年。創建初期,財力不足使基礎設施建設難以進行。1995年,國家確定西城區為全國第一個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西城區明確目標,逐步建立起以金融業為重點,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

  2004年,西城區每人平均地方生産總值達到6240美元,三級稅收完成414億元,北京市每100元稅收中有23元來自西城這片不足32平方公里的土地。經濟發展,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十五”期間,西城區在修建便民路、改造低窪院、拔危樓、整治城中村等項工作中共投入資金30多億元,城市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創建一種新機制:困難群體綜合救助

  從農村嫁到城裏的沈玉珍一直靠幹臨時工維持生活。最近,身有殘疾的丈夫離崗在家,孩子還要上學,沈玉珍月月為生活發愁。

  街道社保所工作人員到府:“別再四處打零工了,到社區去做勞動協管員吧。每月工資八百元,還能給上四險和住房公積金。”一週後,沈玉珍成了新街口街道社保所的勞動協管員。

  近年來,西城區實行一系列措施,構築起困難群體綜合救助體系:設立三千萬元專項基金,使全區低保家庭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同時享受到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多層次救助;出臺《臨時救助制度實施辦法》,建立了從出生到大學的救助體系,已有500名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的學生及時領到助學金;8條綠色就業渠道,專門安置“4050”人員,每月有千余失業者社區上崗;啟動“愛心助殘工程”,有4000多名殘疾人自食其力,過上幸福生活。  

  實現一個新目標:日常需求不出社區

  家門口就能看病、讀書、休閒、娛樂、健身。對生活在西城區的普通百姓來説,日常需求可以不出社區。

  家住鬧市口的李兆意今年9月上了奮鬥小學一年級,他每天早上7:00起床,洗漱完畢吃完早飯後7:30齣發,7:40就到了學校。長期以來,“就近入學”讓很多家長顧慮重重,擔心家門口條件不好的學校會誤了孩子。這個問題在西城區已經基本不存在。幾年來,西城區教委基本消除了基礎薄弱校。小學由1999年的81所減少到現在的45所,普通中學則由57所減少到現在的41所。通過做“減法”,西城區教育資源不斷優化,基本消除了基礎薄弱校。

  西城區每1萬人左右設置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保證居民出家門步行10分鐘就能找到就醫點。家住汽南社區71歲的王素蘭,患有高血壓,一天要測三次血壓,但是8年來,從沒上過大醫院。王大媽感慨地説:“這幾年在社區看病,每月都省下六七百元。”

  迎來一個新局面:80萬人共建文明家園

  “真沒想到!城市清潔日那天和我肩並肩鏟小廣告的,竟是一位老首長。”

  “今年大年初四一大早,大書法家就把‘雄雞報曉唱新年,大地春生喜事多’的春聯送到了我們家。”

  在創建文明城區的過程中,駐區中央單位、駐區部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居民、青少年、外地來京人員也紛紛加入進來,80萬人形成了合力。

  公益勞動日活動中,國家財政部一名副司長在手術做完後的第一天就參加了勞動。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劇本中心領導主動找到月壇街道要求參加主要交通路口規範文明行為的指導活動。

  金融街街道有個“金橋工程”,是專為駐區企業搭建的,旨在救助地區弱勢群體。截至目前,招商銀行、北京長途電話局、新華社、民族文化宮等駐區單位已經和金融街街道的200余戶低保、殘疾人家庭及地區敬老院建立幫扶關係。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過程中,西城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理念,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創建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出了全區居民共建城區大家庭的氛圍。(記者方芳)(轉自《北京日報》2005年11月12日報道)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