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國輝煌30年:開放讓煙臺騰飛

時間:2009-05-04 10:48   來源:人民日報

  不平等的《天津條約》,煙臺被迫辟為通商口岸,成為中國最早開埠的港口之一。世事滄桑,1984年,山東省煙臺市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感受到的卻是濃濃的創業激情:LG公司的展廳裏,一款新推出的智慧手機,在韓國一上市便創下百萬台銷量;富士康公司的研發中心,科研人員展示的電腦主機板,前10個月曾創下上億元的銷售佳績……

  2004年,煙臺向世界500強富士康公司拋出“繡球”的時候,富士康總部沒太在意。當時,開發區管委會墊資270萬元,緊急改造了7500平方米標準廠房,供富士康使用,還為公司選配了400名技術工人。其生産線順利投産,當年3月24日,第一批價值120萬美元的主機板、顯示卡出口到荷蘭阿姆斯特丹……

  高效的辦事速度和優良的投資環境,使煙臺開發區得到了豐厚的回報:43家世界500強企業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此落戶。2007年,開發區進出口總量220億美元,在全國54個國家級園區中綜合評價位居第六。截至目前,煙臺累計引進1.1萬個外資項目,外商直接投資158億美元,外資企業貿易額佔全市84%,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係,與美、英、日、韓等11個國家的16座城市締結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關係,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來此投資。

  煙臺的企業也紛紛走出國門。全市累計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1880項,完成合同額16.2億美元,營業額13.6億美元;批准成立境外企業(機構)135個,境外協議投資額1.77億美元。今年,金融危機波及我國沿海一些地區對外貿易,煙臺迎來的卻是逆勢飄紅。1—9月,全市進出口總值253.7億美元,同比增長59.9%。

  作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煙臺曾創造出世人矚目的“膠東模式”。提起“膠東模式”,人們總會想到一個人——李德海。

  1975年1月,李德海任牟平縣寧海鎮西關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一口氣辦起30多個企業。短短幾年,西關所屬鄉鎮企業總産值從63萬元增加到300萬元、1000萬元、1.6億元,不斷翻番。從社隊企業到鄉鎮企業,以集體經濟為主體、鄉鎮企業為支柱、發展出口商品為導向的“膠東模式”,僅僅走出了第一步。

  1994年,煙臺鄉鎮企業股份制改革全面推開。大膽推行企業資産有償轉讓的李德海,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此時,李德海將海德集團所屬企業有償轉讓給個人。現在,海德集團共有40多家企業,總資産超10億元。

  目前,煙臺民營經濟進入空前活躍的發展時期。2007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完成增加值2227億元。今年1—9月,煙臺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950億元,上繳稅金170億元,分別增長17.7%、20%。

  煙臺也是我國最早引進栽培國外蘋果、梨和大櫻桃的地區。上世紀90年代,全市蘋果栽培面積和産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6.2%和10.7%;大櫻桃栽培面積和産量佔全國的50%以上,但由於品种老化、品牌影響力小,煙臺水果很長一段時間增産不增收。進入新世紀後,煙臺逐步引進培育了幾十個水果新品種,龍口、棲霞等蘋果産區推進實施“無公害蘋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連續舉辦了10年的國際果蔬會上,僅蘋果一項,就簽訂購銷合同和協議400多個,總量200多萬噸,合同額達50多億元。目前,煙臺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小麥、玉米育種基地,全國最大的無毒苗木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紅富士蘋果生産基地,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葡萄酒生産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高産優質高效示範區和外向型農業示範區。(記者 馬躍峰 徐錦庚)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