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時間:2009-04-27 11:23   來源:人民日報

  金秋10月,江蘇省張家港市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全國惟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市。

  張家港是一個年輕的城市,1962年由常熟、江陰的結合部組合而成。1992年,張家港市領導班子響亮地提出了"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16字張家港精神,鼓舞全市人民在"蘇南方陣"中爭先進位。

  10多年來,張家港人不僅"爭"到了全國惟一的內河型保稅區、全國面積最大的保稅物流園區以及揚子江化學工業園、冶金工業園,而且"搶"到了一大批外資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全市外資企業超過1300家,註冊外資超過50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中,有14家來這裡投資。在最新公佈的"中國經濟最發達十強縣(市)"榜上,張家港位列第四。

  張家港市的決策層有這樣一個共識:把生態作為生産力來培育,把生態環境當作投資環境來保護。近3年張家港共勸阻或拒批污染項目400多個。張家港的財政收入近年來達到了兩年翻一番,二氧化硫、COD及固體廢棄物等的排放,都控制在1998年的水準。近兩年該市用於城鄉綠化投入累計達20多億元,市區綠化覆蓋率42.2%。對照全國生態市36項具體指標,張家港已有34項達標,其他2項今年底也可達標。

  創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生活得更美好。2004年,張家港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7930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5117元,分別是1995年的2倍和2.7倍。在全市33.46萬戶家庭中,每8戶中有1戶擁有私家車。對照全省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4大類18項28個指標體系,目前張家港已有23項指標達到或超過,其餘5項指標年內將達標。

  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城市的現代化。從1999年起,張家港先後進行了5次行政區劃調整,拉開了"一城四片區"的現代中等城市框架。從最多時候的26個鎮、513個村,歸併整合為8個鎮182個村。堅持用城市的標準建農村,用市民的理念育農民,對不足50戶農民的自然村進行搬遷合併,先後將6.3萬戶農民搬遷到鎮區和農村社區集中居住,實現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這樣一來,共騰出宅基地面積4.7萬畝,扣除新建集中居住區用地2.4萬畝,節約宅基地面積達2.3萬畝。999平方公里的市域版圖上,不再分成城市和農村,取而代之的是組團式的城市群落。

  張家港實行"拆一還一"的政策,拆遷單門獨戶的農民院落,可以置換到兩套以上的公寓房,農民通常自己居住一套,另一套供出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在張家港,農民通過遷建大大提高了生活品質。

  從2003年起,張家港市在省內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純農民養老保險和農保轉城保辦法,兩項政策幾乎惠及所有農民。同時,張家港又推出了全市老年農村居民養老補貼制度,全市10.2萬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老年農村居民,每月可以收到80元養老補貼。

  《張家港市文明市民讀本》已修編3次,共下發30多萬冊,每年市民接受文明知識教育率保持在95%以上。全市形成了科技、文化、衛生特色家庭3.6萬戶,新風戶家庭達97%。全市農民普遍掌握了1至2門農業實用技術。全市8個鎮都是特色文化鄉鎮,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農村學校把集郵、書法、足球等"請進"校園,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也讓鄉鎮特色文化代代相傳。

  去年,張家港市成功舉辦了長江文化藝術展示周,開創了長江流域文化大規模跨地區交流合作的先河。今年11月初舉辦的文化藝術展示周則又更上層樓。

  張家港人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市委書記曹福龍告訴記者:"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張家港市將以此為新起點,打造城鄉一體文明、誠信城市和高素質市民這三張新’名片’。"

  記者點評

  張家港是一個永不停步的城市。自1994年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衛生城市後,這座新型城市的前進步伐始終引人矚目。從2003年起,該市又形成了"文明社區建設城鄉一體、誠信體系建設整體推進、文明行業建設全面覆蓋"的三位一體精神文明建設新特色,將文明城市創建119項指標體系涉及的300多項具體工作任務,分解到各責任部門和單位,調動全體市民的積極性,共同推進創建工作的落實。經過10年努力,終於又獲成功。"張家港精神"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閃耀新的光彩,這光彩還將發揚光大,因為這座城市的人民相信,在創建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龔永泉)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