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科技盆景”變“增收風景”
時間:2013-08-05 16:02 來源:寧夏日報
輕薄的溫棚保溫被、可以降解的黑色地膜、具有殺菌滅蚊功效的神奇消毒水、能夠迅速增溫的電力熱風機……8月3日,記者在賀蘭縣科技特派員馬小國一棟不足0.8畝的育苗溫棚裏看到,一系列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讓這個“科技盆景”煥發出勃勃生機。目前,由5431名科技特派員精心培育的“科技小盆景”,逐漸從“試驗車間”走進廣袤農村,成為我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道靚麗風景。
青銅峽市科技特派員葉小雲以試驗示範種植和銷售為主導,帶領葉升鎮龍門村農民進行新品種推廣與應用,貼有“恭、喜、發、財”等喜慶字樣的水果每個售價5元,僅此一項龍門村果農畝均增收2500元。寧夏大學教授李建設按照水和肥的精確配比研製出的沙漠植物營養液,先期在賀蘭縣科技特派員馬小國的蔬菜種植基地實驗成功,最近這項沙培技術推廣到了賀蘭縣洪廣鎮生態移民安置區,成為移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為了讓“科技盆景”釋放乘數效應,自治區科技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化科技服務農業、農民的廣度和深度,組織科技人員在農業育種、栽培、管理、加工、銷售全産業鏈的每個節點為民服務,使産業鏈從頂端到末端都有科技特派員的身影,帶動新技術、新品種不斷向産業鏈聚集。
截至目前,我區已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5431人,形成各級産業化龍頭企業330家,推廣新品種1199個、引進新技術888項,帶動農戶29萬戶、98萬人,農民戶均增收3231元,每人平均增收807元,科技特派員隊伍已成為農業産業化發展中最重要、最活躍的一支力量。自治區科技廳負責人説,科技特派員“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最好體現,真正詮釋了“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深刻內涵。(記者 王桂生 李東梅 實習生 王 麗)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