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李白》
2012年2月22日、23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臺北市孫中山紀念館演出經典劇目《李白》。《李白》由北京人藝著名導演蘇民、唐燁執導,“上陣父子兵”蘇民、濮存昕這對父子之間的合作,也成就了北京人藝舞臺上的一段佳話。從1991年首演到此輪演出已超過了二十年,二十年余間《李白》劇組迎來送往了多位人藝實力派演員,徐帆、陳小藝等人藝當家花旦都曾在該戲中扮演角色,並在1993年第三屆文化獎上一舉摘得劇本獎、導演獎、舞美設計獎、表演獎和演出獎五項大獎,而濮存昕和龔麗君則作為主演一直與《李白》走過了二十一年。“李白已經化在濮哥身上了”扮演李白夫人宗琰的龔麗君説。
西元八世紀五十年代,唐王朝的巍巍大廈在安史亂軍的馬蹄聲中坍塌了。詩人李白滿懷愛國熱忱,入了永王幕府,壯志淩雲卻未能洞燭其姦。不久,永王謀敗身亡,李白獲罪被執,詔判長流夜郎。一路冷月淒風,到了白帝城。因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作保,李白遇赦,輕舟直放當涂。當涂的山水雖然淡泊了李白幹世的熱望,而平亂最後一戰的召喚卻又鼓蕩起詩人報國的激情,他做出了驚世駭俗的壯舉:以垂暮之年請纓從軍。 一葉扁舟漂流在大江月色中,詩人悄然逝去……
編導的話
杜子美雲,“白也詩無敵。”其實人也無敵。並非金人玉佛,而在於真。他的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闊達,他的傲岸疏狂,他的消沉,他的認真,還有他因求官心切被後人指斥的庸俗和淺薄,都水晶般通明透亮,可以使人一覽無余。“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借用迅翁的詩,李白則是徬徨于“道”與“勢”的“兩間”;然而李白的主流是積極入世的,前人所謂“飄然太白”不過是心造的幻象,那不是曾寫過《與韓荊州書》的李白!我們摯愛著李白。本來,我們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就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愛。這種愛不是向著發黃的故紙堆,每當我們從現實中獲取新鮮認識的時候,我們便發現這種愛乃是向著一條貫流古今的長河。編導一個公認了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戲劇,理應賦予這齣戲以自身獨特的形式。是詩化些?寫意些?豐富的想像?飛動的形象?也許不可或缺的更有一種空靈,一如嚴羽所説,“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然乎?
作者簡介
郭啟宏,當代劇作家,廣東潮州市人,1940年生於知識分子家庭,1961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先後在中國評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從事戲曲創作,1989年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已發表劇作近50部,詩歌、小説、散文、隨筆、論文等800余篇,計1000余萬字。其中23部作品52次獲獎。代表作有京劇《司馬遷》、崑曲《南唐遺事》、評劇《評劇皇后》及長篇小説《白玉霜之死》、《潮人》,散文集《四季風鈴》等。話劇《李白》、《天之驕子》、《男人的自白》和《知己》為其在人藝上演的劇作。曾任中國劇協理事、北京劇協主席。
導演介紹
蘇 民
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曾任北京人藝副院長,北京市文聯理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曾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係學習,後致力於進步話劇活動,在黨領導下的祖國劇團任團委、演員。
在北京人藝舞臺上,塑造了周萍(《雷雨》),周進(《蔡文姬》),格洛莫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范蠡(《膽劍篇》)等多種類型的角色。
導演過的劇目有《在街道上》、《紅色火車頭》、《老師啊,老師》、《陣痛的時刻》、《天之驕子》、《李白》,《蔡文姬》等。其中《李白》1993年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圖:文華獎獎狀;蘇民題字)
進入八十年代,在演戲的同時,還在北京人藝、中央戲劇學院從事戲劇教學工作,培養了許多話劇界的新生力量。
“盛唐哀音格亦壯,衰年本色氣尤春”,我曾用這兩句詩來表述這齣戲的格調。這齣戲要用多彩雋永的韻味,包裹著李白坎坷而又明朗的一生。因此,雄壯、意氣、空靈,明朗等等就成為這齣戲的基調,成為詩意構思的基本方向。……進不能、退不甘是全劇的核心精神,編劇郭啟宏最高明的一點是他把李白的心理進行了完全的解剖,將他的大歡喜與大悲涼都寫了出來。
——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