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演講

時間:2011-04-06 16:02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日山西消息 為期三天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1日在山西介休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100多名學者嘉賓匯聚一堂,就共同關心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開展研討。

    出席研討會併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仲呈祥:尊敬的羅主席、饒先生、各位老師、各位民俗學專家以及新聞界的朋友們,我是個外行,我純粹是珍惜山西人民給我的學習機會,到這兒學習,要我給大家彙報一點兒真情實感,我也説一點個人的真話,求一點真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到這兒看到了饒先生,感到分外親切,今年年初,我隨著中國政協委員聯誼會的考察團去跟臺灣的民意代表團,就是饒先生他們會見,有幸見了吳伯雄主席,他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説我們海峽兩岸同祖同根,文化同源,本是一家人,這麼多年以來,我們搞經濟上的交流很有成績,但是經濟上的交流不過是“手拉手”的交流,只有今天我們彼此之間文化上的交流才是“心連心”的交流。吳主席講得好,講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我想對中華民族同祖同根的文化根源探究,自然要追尋到節慶文化,節慶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研究一個民族,有兩種文化不能離開,一種文化是學究式的、書本的、鄭重其事的、節慶才有的。為什麼這麼説呢?比如清明節,它是一個民族的情感體驗、道德追求以及民族浸入在集體裏邊的意識體現,這種東西是非常寶貴的;另一種是瑣碎的、家庭式的、日常的。

    孫家正副主席在我們國家當過五年的廣電部部長,領導過我,又當過十年的文化部長,十五年的部長生涯,如今是文化領導人,他説什麼是文化?“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而生”,文化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它像上善流水一樣,流淌、浸潤在一個民族的肌體裏,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軟實力,文化需要長期積累,水到渠成,萬勿操之過急。我想前面兩位學者他們的談話都透露出一個資訊:要尊重文化自身的規律,要以博大的胸懷、世界的眼光、現代人的思維來看待人們的傳統文化,所以我覺得節慶文化也如水,是流淌、灌注在中華民族肌體裏面無處不在的軟實力,它浸潤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情感理念、道德觀念、倫理意識、宗教信仰、審美方式和藝術特色,這是非常寶貴的我非常贊成馮友蘭先生的“道德抽象繼承論”,他説“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裏面,傳統藝術品裏面,傳統的節慶活動裏面,都可以抽象出一種永恒的、代代相傳,凝聚這個民族,並且促進這個民族持續發展的一種真理”,比如説清明節裏面蘊含著忠孝誠信、不計功祿等等,這種理念不僅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要實現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資源,甚至於我可以講,它是救治我們當下人類、全世界面對的經濟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的文化良方,因此它不僅屬於中華民族,而且屬於全人類。蘇格拉底曾經説過一句很重要的話: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慶,就是引領自己的民族群體性地、自覺地、年復一年地反思自己的生活,這不是説我們要做當代的介子推,而是説介子推這種歷史現象裏邊抽象出來的忠義,講究誠信,講究忠孝,追思祖先這樣一種理念是永存的、永恒的,是值得我們今天繼承,並讓它與時俱進的發展,正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我們的節慶文化,一個民族對自己有生命力的節慶文化的珍視,是一個民族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標誌,只有自信自己民族有生命力的節慶活動當中蘊含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這個民族才能走向自強。所以我認為,節慶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大廈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大廈是靠一根根文化支柱把它鼎立起來的,而節慶文化就是期間重要的棟樑支柱,對這樣的支柱,我們要精心地維護它,並且按照它給我們提供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些哲理、情感、道德理念,精心地加以維護,按照他順勢的方向,與時俱進地豐富、生化、發展,這是一個民族自覺的標誌,而不應該反其向意識地,輕率地去顛覆它、解構它,更不能夠用西方的一些時髦的觀念隨意地對它進行曲解,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就是因為他先期佔有了人類文明的成果,他的義務和天職,就是將人民和時代賦予他的知識奉還給自己的人民和時代,而不能夠客觀地站在旁邊消極地順應時尚,因為永恒的往往並非是時尚的,而時尚的常常未必是永恒的。如果我們放棄了引領,一味地迎合,那對時代是非常不好的。最令人憂慮的是,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一旦放棄發出科學的聲音,一旦放棄了引領的神聖天職,那後果是非常非常不妙的。因此,我非常贊成馮驥才先生所説過的,文化是可以有産業的,但文化不能産業化,文化産業化説到底,是把文化急功近利化,或者講文化庸俗化,那樣對一個民族的未來,對精神建設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於我想,不能否認西方某些強國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推行“文明衝突論”,推行“文化擴張”,而我們是一個主張文明和諧,主張文明共存互補的偉大民族,我們是高舉著“文明和諧論”的,我們認為國家不分大小、民族不分強弱,各個群體的文化都是有價值的,應當共存互補,而不應當互相蠶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像中華民族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文化應該堅守人類的精神家園,應該高楊起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和合理念,我們所主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主張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等,可以給中華民族今天的偉大復興,以及給人類今天面對的各種危機提供文化良方的東西。我們國家已經旗幟鮮明地提出文化功能的十二個響噹噹大字: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我衷心擁護這樣的提法,因為文化歸根到底是劃人的,把人的境界、素質劃高,高素質的人自然會維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文化以犧牲人的素質為代價,甚至於放任媚俗思潮,那麼將來低素質的人就會把搞上去的經濟吃光、花光、消費光,這是極其危險的,藝術都是養心的,優秀的藝術往往是既養眼又養心更養神,但是我們要防止一味地讓藝術只為養心,甚至於花眼亂心,敗壞了民眾的審美素質和藝術涵養。

    來到介休,進入綿山,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滋養真正如水,流淌在我們的心尖,滋潤著我們的靈魂,願我們真正像費孝通先生所主張的那樣,各美其美,同時也像王石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妨以開闊的胸襟接受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好的節慶活動,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人與共,走向天下大同,謝謝大家!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