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雷興山向網路媒體記者介紹周公廟考古發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雷興山昨天(4月7日)向第三屆全國網路媒體陜西行記者介紹説,岐山縣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2200多個甲骨文文字,是之前8處周遺址發現的甲骨文文字總和的兩倍,而且首次發現了周文王父親的名字“季歷”。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從2003年開始,就組織周公廟考古隊進行考古發掘。一直致力於這項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雷興山昨天向記者們介紹了考古發現的最新情況。
據介紹,經大範圍鑽探、詳細調查及重點區域發掘,考古隊已大致探明周公廟遺址的規模和佈局,在遺址區內共發現7處墓地,其中1處墓地含10座帶4條墓道的高等級墓葬,其規模遠遠大於以往所知的西周墓葬,即使是一般的諸侯一級的墓葬也不可與此比肩。在墓地的東、西、北三面,還發現了夯土墻,東墻殘長700米,北墻長300米,西墻殘長500米,墻厚約10米,由個別地方發現,墻體高出原先地面約2.5米,這條長達1500米夯土墻沿一條深深的溝壑蜿蜒延伸,宛如一條巨龍,環繞于墓地週邊。西周都城城墻在豐鎬遺址尚無蹤跡,在周原遺址雖有發現,但尚未圈圍起來。因此,周公廟遺址墻體的發現具有非常的意義,同時也可顯示出該遺址及該墓地的重要地位。
考古隊還發現了3處鑄銅和制陶作坊遺址;40余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5處甲骨地點、總字數2200余字刻辭的7561片卜甲,其中卜甲主要出土于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附近,內容可分為人物、方國、祭祀、戰爭、數字、紀年與曆法、占夢、卜辭常用語等幾類。
在可辨識的 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謂。其中“王季”是首次發現。據文獻記載,“王季”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少子、文王的父親季歷。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公廟考古隊隊長王佔魁説:“周文王出生的時候據説有祥瑞,於是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就決定不能把位子交給老大,也沒有交給老二,而是交給了最小的兒子、也就是文王的父親季歷,以便通過他把王位順利地傳給周文王。”據文獻記載,季歷接位後,師承古公遺道,又與商貴族任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政治聯繫,並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後因權重遭忌,為商王文丁所殺。
專家認為,周公廟大量甲骨文的揭秘,為明確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尤其是首次發現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名字,對進一步完善西周諸王年表有重要意義。此外,其反映的月相定點、數字占卜系統等問題都值得關注。這是西周甲骨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背景資料: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