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在古人的詩句中,清明節不僅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也是遊玩踏青的好時節。4月3日,記者從島城民俗專家了解到,前些年,青島部分地區還流行著清明盪鞦千 、吃“面燕”、卷單餅等習俗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民俗活動正被人淡忘。
鞦韆蕩得高日子過得好
“清明這天,青島有盪鞦千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説法。”青島市民俗博物館館長姜鋒介紹。
姜鋒説,鞦韆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於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 ,興高采烈地盪鞦千。除此之外,在盪鞦千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鞦韆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了解,鞦韆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傳統遊戲。唐朝時,盪鞦千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遊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於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裏,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裏或者戶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鞦韆,供家裏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麵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青島民俗博物館館長姜鋒告訴記者,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嫺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因為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麵,因此吃麵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姜館長説,除了吃麵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一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蔥、煮雞蛋等,捲起來吃。”姜館長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民間習俗都已經逐漸走出了人們的生活。
放風箏期望除災祛病
據了解,自古以來,清明節前後,青島就有放風箏的習俗。“到了這個季節,村裏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都結伴到山間、田野上,到比較空曠的地方放風箏。”家住滄口公園附近的王老漢今年74歲,回憶起以前清明的習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風箏。
中國的放風箏習俗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書記載,我國放風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稱為“紙鳶”。到了五代時,紙鳶乘風上天,鳶上係竹哨升空,迎風哨響,其聲如箏鳴,謂之風箏。沿襲至今,風箏在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 。有史書説,風箏最早的功能可能是與除災祛病有關。
今年清明節怎麼提前了
“清明節不是4月5日嗎?今年怎麼提前到了4月4日17時 06分了?”清明節來臨之際,不少市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記者查閱日曆發現,2010年和2011年的清明節都是4月5日,而2008年、2009年以及今年的清明節卻是4月4日。
對此,青島觀象臺的孫立南臺長解釋稱,像春節等傳統節日都是以陰曆日期確定的節日,而清明則“身擔二職”——既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傳統節日。“簡單來説,這些傳統節日哪一天過,都是人為地直接確定好了的。”但清明節跟別的節日不同。作為一個節氣,“清明”所對應的日期是不確定的,所以清明“節”的日期也就不確定。
孫立南臺長還説,節氣時刻的順延,有時會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多了一天的閏年也會使得節氣時間發生改變。當然,不管如何變動,節氣的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 記者 李保光
清明挖野菜要科學食用
清明時節,很多人到郊外踏青,會順便將綠油油的野菜挖回家,端上餐桌。
“野菜中含有多種保健功能,常吃野菜對健康大有好處,但要學會科學食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説,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食用方法。有些野菜適宜生食,如婆婆丁等,最好的吃法是洗凈蘸醬生吃,而有些野菜如薺菜 、馬齒莧則宜熟食,最好放些蒜、姜,以殺菌和減少野菜的寒涼之氣,身體虛弱和脾胃虛寒的人則要少吃。不認識的野菜千萬不能盲目吃。
李艷玲還提醒説,清明時節外出春遊踏青需防花毒,更不能因一時好奇而誤食了有毒的花果。有些人在花叢前呆久了,會出現頭昏腦漲、咽喉腫痛等症狀。有些人由於接觸了植物的花粉引起過敏性反應,出現全身瘙癢、皮膚發紅,還有人出現陣發性噴嚏、鼻塞、流淚、哮喘等症狀。所以春遊時,要注意防勞累,也要注意花粉過敏。建議過敏症患者最好減少外出,或在外出時做好防護,如戴上眼鏡、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