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建設五年邁出新步伐

時間:2011-09-21 17:02   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音樂廳金樹大廳“音樂下午茶”公益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 資料圖片

深圳市兩會分組討論會上,委員為深圳文化強市建言獻策。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嘯威 攝 )

  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一五”期間深圳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給予充分肯定,也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熱議,並在會內會外引發關注。與會代表委員和很多專家、市民,充分肯定深圳“十一五”文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冀望“文化深圳”在“十二五”期間再創新輝煌。

  回望過去五年,深圳文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市委市政府加快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文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完成,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藝精品集中涌現。中心書城、音樂廳、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投入使用,市屬公益文化場館在全國率先免費開放,新增公共圖書館(室)45個。動漫、創意等文化産業快速發展,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崛起。

  正如深圳市長許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的那樣:“十一五”期間,深圳市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投入使用,市屬公益文化場館在全國率先實行免費開放,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與“市民文化大講堂”獲國家“文化創新獎”。深圳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稱號,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

  深圳市兩會上,代表委員對“十一五”期間深圳的文化建設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深圳市文化發展在過去5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十二五”期間建設“文化強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市政協今年推出的重磅建議案之一,就是《關於“十二五”期間推進深圳文化強市建設的建議案》,對過去幾年深圳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給予大篇幅的總結和肯定,同時為深圳如何建設文化強市出謀劃策。與會代表委員同時積極為“十二五”期間深圳文化建設建言。

  連日來,媒體記者就深圳“十一五”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採訪了一些代表和委員以及專家、市民,並梳理出了“九大看點”。我們期待社會各界與代表委員一道,積極建言深圳文化建設,共同推動“十二五”期間深圳文化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看點1 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啟用

  2006年11月6日,深圳中心書城投入使用;2007年10月12日,深圳音樂廳迎來首場音樂會;2006年7月12日,深圳圖書館新館試開館,同年12月8日正式對外全面開放。2008年12月25日,深圳博物館新館開館……作為先進文化傳播的載體,公共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反映了一個城市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十一五”期間,一大批標誌性的公共文化設施陸續投入使用,深圳公共文化設施達到1000多座。在深圳特區報一項調查中,96%的市民對深圳公共文化設施給出了“滿分”。

  【點評】深圳市人大代表鄭學定

  “十一五”期間,深圳非常重視文化建設,特別是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上,投入很多,而且取得的成果也實實在在地擺在老百姓眼前。就拿中心區來説,中心書城、新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等公共文化設施,都成了地標性的建築。可喜的是,“十二五”期間,深圳將會有更多的公共文化實施推出,尤其是在寶安、龍崗兩區,將加大建設。應該説,公共文化設施“硬體”上我們處於全國領先水準,今後在“軟體”上更要下足功夫,比如進一步提高場館使用率,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增加讓更多市民能消費得起的大眾化演出,舉辦更多類型的文化沙龍、講座,讓市民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

  看點2 市屬公益文化場館率先免費開放

  為了豐富和滿足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從2007年3月1日起,深圳市博物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畫院、市群藝館、深圳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等市屬公益性文化場館,在全國率先實行免費開放。此舉在國內尚屬首創,它標誌著深圳市民文化權利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人們的精神世界即將得到集體豐盈。這些公益文化場館免費開放以來,白領、學生、打工者等各領域市民同吃文化“大鍋飯”。開放的公益文化場館,根據各自特點,精心策劃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為市民提供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的文化服務,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和稱讚。

  【點評】深圳市人大代表史勇萍:

  深圳與北京、西安等城市相比,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尚有較大的距離,但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十一五”期間,免費開放公益文化場館,就是深圳重視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這是政府送給市民們的一道文化大餐,可以讓市民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今年兩會提出“深圳品質”,免費開放公益文化場館,就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可以滿足市民的精神需求,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深圳要推動文化強市建設,今後在這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力度。

  看點3 設立文化産權交易所

   2009年11月,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正式掛牌,這是繼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之後國家批准的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産權交易中心。文化商以“股權”換來“資本”以求發展,投資商用“孵化”的“創意”求得回報,投資客以認購藝術品權益以求增值。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搭建了文化和資本對接的專業市場,率先探索一條以各類資本市場手段和創新金融産品促進中國文化産業快速成長的“文化+金融”的新路子。它為促進文化成果與資本、文化創新與市場、文化産品與科技等的緊密結合,為文化的項目孵化、企業升級、轉企改制、並購重組、培育龍頭骨幹企業、增資擴股、招商合作等提供所有的質押貸款、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兼併收購等綜合金融服務及基礎平臺服務。

  【點評】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

  毫無疑問,深圳成立文化産權交易所對深圳的文化建設將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年,其中一項重大的貢獻,就是探索了證券化、股份化的道路。只有“交易”,文化才能創造“價值”,文化産權交易所的成立,能更快地將文化産品、作品推向市場,能大規模融資,文化作品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購買;通過融資,能迅速帶動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對歷史遺留的孤本作品,也將能得到更好的保護。文化産業要打造成為深圳的支柱産業,“十二五”期間,政府應該加大對文化産權交易所的支援力度,步伐再大一些,交易所也要加強規範經營。

  看點4 文博會給力中國文化産業

  “十一五”期間,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不斷創造佳績,文博會打造了集文化産品博覽、文化産業要素交易和文化産業資訊交流於一體的綜合平臺,奠定了我國惟一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展會的基礎,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展示文化建設成就的窗口。

  【點評】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

  深圳的文化産業發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之一就是政府非常重視文化産業發展。深圳在2003年就提出了“文化立市”,明確了深圳這座新興城市的發展目標。這在全國也是比較早的。就文博會的舉辦來説,深圳積極爭取文博會落戶深圳,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深圳是一個有文化理念的城市,具有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産業的“自覺”。而文博會大大增加了深圳的文化內涵,給深圳的文化産業發展增添了一個很重要的國際化平臺。文博會的舉辦還充分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第一屆是政府舉辦,緊接著就創辦了專門的展覽公司,由公司主辦、政府補貼,吸引各地企業和政府廣泛參與,這些都給我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

  看點5 讀書月助力學習型城市建設

  深圳讀書月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創立並舉辦的一項大型綜合性群眾讀書文化活動,時間為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

  深圳讀書月秉承營造書香社會、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的宗旨,著力於提升市民素質,建設學習型城市。深圳讀書月已累計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1800多項,創出深圳讀書論壇、藏書與閱讀推薦書目、中小學生現場作文大賽、贈書獻愛心、圖書漂流悅讀大行動、電視辯論賽等許多知名品牌活動。參與人數從首屆的170多萬人次上升到第十屆的900多萬人次,被市民和專家親切地喻為精神文化的盛宴和城市文化的狂歡節。

  十年來,通過深圳讀書論壇等學術文化活動,邀請參加讀書月的專家學者中,有國學大師,有兩院院士,有知名學者,有名校教授。

  【點評】深圳市民郭女士

  我們有幸見證參與了讀書月十年的發展。可以説,對讀書月每年都很期待。我從剛出校園的年輕白領到今天在事業上小有成就,讀書無疑給了我許多啟示。有了讀書月的陪伴,我獲取了與這座城市千千萬萬同樣愛書之人同進取的力量。

  看點6 深圳榮膺“設計之都”

  2008年12月,深圳榮膺“設計之都”國際頭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該網路第16名成員,也成為中國首個加入該網路的城市。“設計之都”這一國際頭銜,標誌著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十一五”期間,深圳還成為中國首個以創意設計享譽世界的城市。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意設計産業的發展,對外積極與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員開展交流,對內依託各區、各部門、單位和設計行業協會,組織實施“設計之都”品牌運營“1+6”規劃,開展各種“設計之都”品牌推廣活動。

  同時,設立每年的12月7日為“深圳創意設計日”,出臺並實施《關於促進創意設計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以建設國際創意文化中心為目標,力爭將創意設計業打造成為我市文化産業的支柱行業”,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設計之都”。

  深圳擁有眾多創意設計基地,聚集了大批專業設計師和設計企業。這些創意産業園作為資訊、展覽、教育與交流的平臺,能為園區內的設計師和企業提供諸如版權轉化和投資諮詢等高附加值服務。

  【點評】“設計之窗”網站總編輯馮家敏:

  深圳榮膺“設計之都”國際頭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實在是實至名歸。近年來,深圳在創意方面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積極為創意産業的發展提供需要的産業鏈和人才鏈。設立“創意設計日”是深圳在創意領域一點一滴的推行之舉,從而潛移默化地輻射和影響到全國,彰顯出“設計之都”的力量。

  看點7 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2005年深圳被評為全國十大文明城市之一,2008年深圳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深圳擁有清新優美的城市自然環境,先後被國內外權威機構評為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園林示範城市”、“保護臭氧層示範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近日,廣東省文明委組織召開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設工作會議,全面啟動廣東省文明城市群建設。作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之一,深圳市將在創建中責無旁貸地發揮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

  深圳市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用綠地碧水藍天。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嚴格管理基本生態控制線,打造區域生態環境安全體系,修復和保育自然生態環境,加快完成供市民休閒的沿山沿海綠道、棧道建設,在深圳灣區、東部濱海、西部休閒岸線等重點區域集中打造一批建築精品和城市亮點工程,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的宜居環境。

  【點評】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

  一個城市的輻射力在哪?在於她的文明程度。城市的軟實力是建築在文明和文化上。這些年,我跑了很多城市,國內的各個城市外在的面貌越來越相似,但軟實力已經變成吸引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深圳是個移民城市,這個特點就更加需要大家都能夠在一個文明環境下生活,不然的話大家都會把它當成別人的家園,搞成一盤散沙。從這點來看,深圳越來越具有文化凝聚力,它開始讓移民找到家園的感覺,這是深圳文明比較獨特的地方:在家園感中找到我們的文明基石。

  看點8 市民文化大講堂獲文化部創新大獎

  當大多數城市的市民只能在電視上“遙望”自己喜歡的名家時,深圳市民們可以輕鬆隨意地走進“市民文化大講堂”,與諸多名家來個親密接觸。2005年6月創辦以來,十一五期間,市民文化大講堂邀請400多位名家學者舉辦講座,為市民提供了“追星追到知識海洋的機會”:聽于丹瀟灑演講“儒道兼濟,構建中國人格兩岸”,聽奧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張繼鋼講述奧運文化奇跡……大講堂成為市民最喜歡的文化品牌之一,創造了一個卓有成效的文化共用新模式,獲得文化部創新大獎。

  2010年度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為主線,在市圖書館主會場進行7大系列主題的講座,並增設11個分會場。

  大講堂實行“以黨委為主導、以市民為主體、以專家來主辦、以主流媒體立體傳播”的運作方針,利用各種現代傳播工具放大大講堂的聲音,創新先進文化的大眾傳播方式。

  點評:市民張小姐

  我一直熱心參與市民文化大講堂,我覺得媒體稱其為“市民的精神大糧倉”十分貼切。在這裡,不僅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心儀的偶像和大師,對文化提升與開闊視野更是受益匪淺。希望未來大講堂可以增設更多的場次,惠及更多的市民。

  看點9 圖書館之城初具規模

  “擁有公共圖書館600余座,每11.68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每1.6萬人擁有一座社區圖書室,100台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遍及全城……”

  “十一五”期間,深圳圖書館、龍崗區17座公共圖書館及深圳市40個自助圖書館率先實現統一服務,市民讀者只需辦理一張“圖書館之城”讀者證,就可在其中任何一個圖書館借還文獻、補證和退證。深圳市“圖書館之城”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走在全國前列。2009年6月,全國首家“勞務工子女圖書館”落戶寶安大浪,開館兩月,日接待量突破1200人次,運營效果超預期。

  獨創“自助圖書館系統”。深圳圖書館自主研發的“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獲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九藝節)“群星獎”項目獎,成為深圳獲此殊榮的唯一項目類獎項。自2008年4月首臺自助圖書館服務機正式對讀者服務以來,首期深圳共安裝了40個自助設備,遍佈深圳六區的社區、街道,範圍涉及大型社區、工業區、商業區、城中村及地鐵樞紐等人口稠密地方。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今年布點將達到200台,目前二期工程已經全面啟動。

  點評:市民張昭

  我喜愛讀書,自從深圳圖書館新館開放以來,每週一次開車去館內借書、還書成了我的習慣。而自從深圳圖書館與龍崗區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服務以來,取、借、還書更方便了。一張居民身份證,100元押金,便可坐擁深圳圖書館450多萬冊館藏文獻,樂享24小時圖書借閱服務。“去圖書館借書不僅節約了時間,也給家裏留出了空間,更省下了不少金錢。”(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雪燕 潘若濛)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